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改进的生产工艺,通过安排硅片上核心的位置,使得切割封装和插管脚都可以用流水线机器生产,省去了人工制作过程。
第三份专利也是基于平面工艺的发展,叫做“集成电路”,在硅片上加工出晶体管核心之后,就不切割了,因为硅片刻蚀的是特殊设计的图形,再稍微调整一下平面工艺,就可以构成一块内含多个晶体管和其他元器件的电路。
第四份……
第五份……
一连四份专利文档,全都是在平面工艺的基础上改进或者革新的产物,四个发展方向。
基尔比丢开文件袋,像葛优一样软瘫在沙发上。
“杰克,你从港电的专利中挖掘出什么了?”基尔比的直接上司马克·谢泼德进来问。
“我的工作好像中国人已经做过了。”基尔比指着工
作台上的一个架子,“那个玩意儿。”
谢泼德把架子上的一个小火柴盒拿下来,这是个小型仪器盒,正中间是一块硬币大小的硅片,硅片里集成了6个晶体管,但另外又在硅片边缘上方插焊了两个电阻和一个电容。
“平面工艺之后,港电注册了4个改进专利,哪一个会成功?”谢泼德像是在自言自语,“这四个专利,哪一个是唐华注册的?”
基尔比:“四个专利的发明人一样,都写的是唐华、谢希德、黄坤。”
谢泼德:“你一定坚信‘集成电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吗?”
“那当然,我的直觉告诉我是这样。”
“那我或许应该建议高层,购买这项专利的使用授权。”谢泼德说。
无论是平面工艺还是衍生出来的四项改进技术,港电公司的开价都十分合理,这也是德州仪器为什么在法律纠纷持续三个月之后果断决定和解的原因。德州仪器公司自己计算过,平面工艺授权如果无争议拿到手,扣掉授权费用,每年可以让德州仪器多赚近100万美元。
“集成电路一定是晶体管的进化方向,甚至是计算机的进化方向,”基尔比说,“好吧我认输了……那墙应该挂上唐华的肖像,不过这可能不太政治正确。”
基尔比指的墙上,是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的肖像,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主流看法是他们三人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但在1956年就有些非主流看法,认为唐华是发现晶体管的第四个主要科学家。
基尔比对唐华念念不忘,不过唐华并没有打喷嚏之类的超距离感应症状。
抢注晶体管新工艺、集成电路设计的工作是1958年底就悄悄在进行了。1959年,唐华的重点已不在集成电路。10月份,唐华把一系列关于激光、激光器设计的论文提交到了苏联科学院的几个物理杂志,这几篇1960年1月刊登的论文会把激光的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