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介绍的是:高可靠性火箭控制技术,这个标题嘛,因为长征-1和长征-2到现在为止,在中美苏三国的运载火箭当中可靠性确实是相对比较高的,所以我就先以‘高可靠性’自居了。”
中苏科学及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唐华先上台把要交流的东西拿出来。
“长征-1号开始我们有了火箭控制系统的概念,但真正的高可靠性火箭控制技术是在长征-2号上,接下主要就以长征-2号运载火箭为例。”
“现在我们箭上、星上、地面测试系统都大量使用数字式计算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合一,主要的逻辑关系如下。”
“箭上飞行控制系统由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时序控制系统和电源配电系统四部分组成。然后是测试、发控系统。然后是飞行控制系统。”
“刚才的三合一的概念,地面测试系统也是火箭可靠性的一部分,它们是体现在这里。”
“重点要说的是飞行控制系统,我们在长征-2号上实现了全汇编代码化,存储飞行控制系统也全由集成电路完成。”
“冗余设计。在上次的月球探测器的设计方案介绍时,我提到过多套系统冗余的概念,现在做进一步的梳理。”
“控制系统采用全系统冗余制导还是部分系统冗余制导?全系统冗余是必须的,因为整个系统无论哪一个环节如果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整个控制系统的崩溃。最后综合起来,长征-2就是一个四度冗余、全数字飞行控制系统。”
……
科罗廖夫:“我们发射的第一发和第二发东方号火箭是双套系统,分别的功能是平台控制系统和捷联控制系统。”
唐华:“科罗廖夫同志,去年在国防部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向你们转让了陆军的野战炮兵计算机生产技术,现在野战炮兵计算机你们在列宁格勒可以自己生产,当然有一些零件需要我们出口过去。为什么你们没有顺便从那个工厂拿一些芯片和元件用于火箭?”
科罗廖夫:“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唐华:……
“如果可能的话,你们的控制应该升级,这样就可以在体积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控制系统实现双模式双冗余的架构。既然这样,那就用专门生产的航天级芯片好了,炮兵计算机虽然考虑到了恶劣环境,但是火箭环境应该是比炮兵要更恶劣一点。”
“……可靠性问题的汇总最后成为一套‘长征-2号火箭可靠性大纲’的项目表。就如同这样,从建模、预计和分配,到故障树分析、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实验、分析验证,每一行数据都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
唐华继续说长征-2的系统。
“然后是元器件的质量控制……”
……
第一天基本就是中国和苏联各自把航天发射和火箭的自检流程对一遍。
“唐华,听说你们的风云一号卫星已经将卫星云图传递回地面了,而且很成功。”
科罗廖夫第二天先谈了风云一号卫星。
唐华:“是前几天就下传到地面中心了,但地面中心还需要一些时间做数据处理和数据的图形化、打印。不过,总的来说,效果不错。”
科罗廖夫:“卫星数据下传如果只依靠你们中国的接收站,可能数据接收的时间窗口比较短,只有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分钟?”
“差不多吧。”
“应该在苏联和蒙古也设立数据下传站,这样接收时间窗口可以增加150%。”
唐华:“风云二号发射前如果能建成,那就太好不过了。”
风云一号发射成功后,国内报刊和杂志都报道了这次成功,但有细心的人或许会发现,这次介绍火箭和卫星的文章中,风云一号卫星的绘图和以前的前进一号、六分仪卫星都不太一样,表面缺少了很多细节。
实际上这颗1吨重的卫星确实有一些地方不宜公开。风云一号装了两套可见光照相系统,一套是当前中美苏都在用的传统胶片相机+点扫描转化下传信息,另一套是ccd数码成像系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星上数码相机,ccd用的是150x150像素,非常原始,比一般人的微信头像还要糊。
风云一号上面装的传统胶片相机图像质量比这台数码相机要好得多——传统胶片相机尽管也经过了电扫描才能回传地面,不过最后获得的图像清晰度大概有1200x1200像素,如果天气极好、对焦足够准确的话,可达到1800x1800。
现在国家气象局获得的卫星云图都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