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下来,事故的原因推测,好像也不是发动机直接炸了,而是火箭屁股上30台发动机的煤油、液氧通路密密麻麻,强振动导致发动机体系崩溃。
考虑了一会儿,唐华说:“那我们就拿11d51的技术资料,自己生产试试看吧。”
钱学森:“看上这个发动机的主要原因,还是它单发推力大,我们刚刚开始设计100吨推力的单泵单喷煤油机,它已经做到150吨了,比冲推重比这些数据也都很好。未来我们要发射的卫星太多了,既然可以搞一箭多星,那就搞个又大又便宜的火箭,把卫星一撮撮地往上扔。”
唐华:“是,这样平均每枚卫星的入轨成本会低一些。”
“长征三号的设计方案已经确定了,就这样子了,”钱学森说,“但是下一个型号的火箭应该是要换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了,搞11d51发动机,大
直径火箭箭体,7个发动机直接获得1060吨的海平面推力,这样的火箭一次可以发五颗卫星上天。而火箭不用捆绑设计,结构简单,价钱肯定没有5枚长征三号捆绑型贵。”
第一级七台发动机……唐华又打了个寒颤。
算了,就硬着头皮试试吧。
……
“科罗廖夫同志,苏联现在有没有将人送上月球的计划?”
会议变成了技术交换大会,中国送过去高可靠系统的技术,苏联拿出nk-15发动机,后两天就是钱学森和库兹涅佐夫兴高采烈地讨论nk-15的技术参数和技术原理,唐华就顺便问了问科罗廖夫登月的事情。
“哦,载人登月。这是联盟飞船成功之后再考虑的事情。”
这个太过于远期的计划科罗廖夫前几天没有说。
“我们要先用联盟飞船验证近地轨道交会对接的技术,然后才能确定未来航天的发展方向。”
唐华:“如果联盟飞船完成了交会对接,而且发现交会对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就在近地轨道组合登月飞船飞往月球;如果交会对接并不容易,就设计巨型火箭一次性将月球飞船、登月舱等等送入轨道,是这样设想的吗?”
“对。最后的登月时间,我个人估计,大概是1980年左右吧。用20年的时间,完成从地球飞往另一个星球的工作,这已经算是奇迹了。”
唐华想了想,还是谨慎地向科罗廖夫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赫鲁晓夫同志要求您在六十年代把人送到月球,你会想什么办法怎么来加速载人登月项目?”
科罗廖夫:“这不可能办到。”
“假设赫鲁晓夫同志一定要你办到,否则就送你到西伯利亚挖土豆。”
科罗廖夫:“那我去挖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