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火箭要连发8枚才能把这艘太空战舰发射上天。
其实就算是唐华画的80~100吨的ЛА-3,要打上天也得超重型运载火箭。
这其实是苏联80年代设计的skif-dm激光反导卫星,预定要用能源号火箭发射升空的。但1987年,skif-dm的缩小版,20吨级的验证星发射失败,在设计局调整卫星和火箭技术状态准备打第二发时
,苏联解体了。
对天基拦截项目的前景,唐华觉得,在1967年《外太空非军事化条约》签署之前,要是能把20吨的验证星发射上天,试试在太空中用激光烧导弹,那就圆满了——做到了原历史位面都没做过的事。
80到100吨的ЛА-3,可能最后是一个战略忽悠武器。如果那时候(再快也得70年代了)的苏联领导人智商在线,或许可以反过来,苏联拿这个概念忽悠美国……
……
从6626基地返回莫斯科,邓稼先和彭恒武刚好从北京赶到,汇合在一起。
别尔乌辛在北京时,双方商定互访核武器设计单位,别尔乌辛和库尔恰托夫先访问了房山的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现在中国专家回访。
苏联核武器的主设计单位是第504科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苏联由农业机器制造部下属的。
参与了一些分系统设计的第326中央设计局,是邮电部下属的。还有中型机器制造部的几个研究所,也是苏联核武器的辅助设计单位。
“苏联同志说,参观504研究所还需要等两天,”唐华说,“下个月,苏联就要恢复核试验了,他们研究所确实比较忙。”
除了工作忙,504所大概在努力拾掇各办公室,把一些连中国同志也不能看的东西收起来吧。
“唐部长,又逛列宁墓啊。”
这两天空闲的时间,唐华在红场参观了一次列宁墓,上上下下拍了很多照片。
列宁墓也就是斯大林墓,两人的遗体都在这里。
一转眼,斯大林去世已经8年了。自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斯大林/列宁墓就成了莫斯科市民乃至全苏联人十分尴尬的一个地方,苏共领导人再也不在大型节日评价和几年,列宁墓接待普通观众的时间也很稀少,一年到头开放的时间可能都不到100天。
唐华想参观列宁墓也费了不少周折,是让驻苏联大使馆帮提前打招呼,这才放一行人进去的。
“趁这两天有时间,再看一看,”唐华说。
现在是1961年8月,两个月后是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做出决定:将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另行下葬。
再以后的列宁墓,就和现在不一样了。
……
第504科学研究所。
唐华一行人在504研究所,前半天就是随便走走看看,唐华心里没什么鬼名堂,邓稼先和彭恒武应该也差不多。
中国已经突破原子弹和氢弹,在今年还初步对氢弹做了小型化,现在中国核武器暂时没什么急迫获得的技术要拐弯抹角地请教苏联了,双方就是聊聊天交流交流即可。
唐华和彭恒武分别从计算机硬件和模拟程序两方面,简要介绍了现在中国的进展,504所的核专家一边听一边说自己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核弹的心得。
苏联进口的四台天河一号超算,其中一台就在504所。
“中国的核武器?发展方向就是常规的那几条路线方向吧。”
双方交流时,阿尔齐莫维奇院士问中国核武器今后怎么发展,邓稼先回答。
“那就是说,超大当量氢弹、小型化氢弹、特种核武器?”
邓稼先:“我们小型化氢弹研究工作的优先级排在超大当量氢弹之前。”
唐华:“我们根据核武器的杀伤特性做的推算,如果要达到对地表最大面积的超压杀伤,多枚中等当量的氢弹覆盖,要比投放一枚超大当量氢弹划算得多。”
阿尔齐莫维奇:“超大当量氢弹可能在效费比方面不一定划算,但是少量装备这个东西,国家层次上的威慑力度不一样。”
邓稼先:“嗯……是有这种说法。不过我们现在的研究设计工作,也覆盖了千万吨级当量的氢弹。”
阿尔齐莫维奇呵呵笑了一下:“千万吨级而已。”
邓稼先:……
彭恒武:……
唐华:“阿尔齐莫维奇院士,千万吨级氢弹已经不算超大当量了?你们不会在搞亿吨当量的氢弹吧?”
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