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显示为不明身份,雷达兵再按了两下按钮,这100多个空中目标外面都加上了框。
关掉敌我识别器是不会有事的,“江苏”号上的垂发现在一枚导弹都没有,导弹试射要下一阶段北上到渤海湾才做。
舰上的6管30毫米近防炮也是……实话实说,还没定型,现在自控开炮命中率老是出问题,舰上也没有带炮弹。不用担心误开炮或者误发导弹的事。
“试试目标威胁排序和锁定。”
此时雷达和作战系统的防空分系统就进入了作战状态,随着一声长“滴”,圆角矩形显示器用了几秒钟重新给目标排序,同时主雷达屏幕上,打方框的目标各自标记了数字序号。
“目标1 d 距离225 高度4550 速度450”“目标2 d 距离225 高度4550 速度440”……
“哎我想问一下,这个目标威胁排序,计算机是依据什么理由给它排序的?”
马俊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参与建造的电子信息工业局雷达工程师胡凌申。
“它的基准数据是目标的型号判别,如果能识别出型号,轰炸机和强击机优先,战斗机靠后;其次是目标的雷达辐射信号,正在发送雷达波的空中目标优先,尤其是正在对我舰照射连续波的空中目标优先级最高;再次是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航向,能最快抵达本舰20公里防御圈内的飞行物体优先……”
马俊:“距离速度和航向,雷达可以测出来;识别目标是轰炸机还是战斗机,也可以靠雷达信号来判别,但这个敌机有没有向我用雷达波照射,我们的雷达怎么知道的啊?”
胡凌申:“嗯,相控阵雷达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舰上装了雷达告警和电子战分系统,这两个分系统只要处在工作状态,它们所截获的电磁信息就会汇总到作战系统当中,防空分系统也就知道了,它的计算机可以借用这些信息来对空中目标进行判断。”
马俊:“……”
马俊想,那两本各700多页的全舰作战系统手册,看来得赶紧读完了。否则,他这个去苏联进修过、回来当过5年舰长、被称为“技术型干部”的高级人才,指挥“江苏”号的时候可能就会落伍了。
……
上海计算机所。
掐指一算,“江苏”号还有两天才会返回上海。李强和唐华都不着急,再等两天。
现在唐华正在审阅几篇新闻稿的底稿,如果没什么问题,新闻稿就可以拿出去刊登见报了。
不是人民日报,这个太权威了。
唐华选了《中国青年报》,还有两本杂志,一本是面向在华苏联专家的生活类杂志,一本是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刊。
《中国工程院院长看望在京住院治疗的物理学家列夫·朗道》
《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突然住院,据悉可能确诊为胰腺癌》
《祝愿朗道老师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
嗯,卖惨也是混诺贝尔奖的重要手段,和21世纪的某些综艺节目有相似之处。
至于以后怎么圆回来,简单。到11月份,再出几则消息说是误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