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人空间站对接也是敢做的。问题就是,这些系统还要个两三年时间才能搞出来。”
王希季看看时间:“时间快到了,今晚10点咱们的航天员就要飞了。”
……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
1964年5月9日。
今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日。
拜科努尔中心成了中国和苏联航天
人士大聚会的现场,中国国旗和苏联国旗高高挂在大厅上方,钱学森和科罗廖夫率领自己的团队,先是两人握手拥抱,然后两队人围坐在一起。
1960年贝加尔会议确定,苏联代中国训练3名航天员,并在合适的时候用苏联飞船送一名中国航天员上太空。
如果一切顺利,今天晚上、北京时间10日凌晨,就会有第一名中国人进入太空。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里是苏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我是主持人沈力。”
“再过几个小时,‘日出一号’宇宙飞船就将发射升空。作为中国与苏联航天技术合作计划的一部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将乘坐‘日出一号’飞上太空,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遨游。”
“大家都知道,今年1月,我们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艘无人飞船,这是为中国载人飞船而做的无人飞行测试。几年之后,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就会搭载中国的航天员飞上太空。今天中国航天员搭乘‘日出一号’,也是为中国将来自己的载人航天积累经验。”
“我们现在在航天员通道。经过重重挑选,乘坐‘日出一号’飞船升空的航天员,就要从体检大厅走出,从这里走向飞船。”
“第一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他是‘日出一号’飞船的领航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船长。”
“第二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中国宇航员!赵宝桐!”
“赵宝桐同志曾是一名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并在空战中击落了4架敌机。1960年,赵宝桐经过重重选拔,确定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人员,前往苏联接受航天员培训,在训练和考核中成绩最好。”
“第三个出现在航天员通道的是康斯坦丁·费奥蒂斯托夫,他的职业不是航天员,而是一名工程师,只是在乘坐‘日出一号’之前,经过了几个月的临时航天员培训。”
赵宝桐走过通道时,两边围观的人群使劲鼓掌,但赵宝桐只能看见人拍手,听不见掌声——这个通道是用玻璃和两侧的围观人群物理隔离的,防止病菌感染。
雇农家庭出身,赵宝桐12岁父母双亡,在抚顺当童工,17岁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20岁入党。22岁被选为解放军第一批飞行员、23岁入朝参战,当年就取得了第一个战果——击落一架f-84战斗机。
这经历可以算是传奇了。更传奇的是,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去苏联空军指挥学院进修,查出患有肺结核(当童工时落下的病根),做了一次手术。但1960年全军飞行员选拔航天员时,赵宝桐的体检综合评分居然还是全军前三,综合素质排名第一。
……
“质子火箭将在1965年上半年起飞,具体起飞时间,看文昌发射中心的准备情况。”
科罗廖夫说。
钱学森:“文昌我们的一号发射塔下个月就投入使用了,你们的二号塔10月完工,我们的三号塔11月完工。进度肯定不会拖后腿。但是我还是想说,质子号火箭和你规划的月球火箭之间技术缺少共通性,这既浪费资源又影响进度。”
科罗廖夫:“okb-52的切洛勉设计了质子号,高层的意思,是想保持至少两个设计局/航天工厂联合体都具有独立设计制造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的能力,所以……”
钱学森:“看来,我们的航天工业因为规模较小,反倒是可以免去这种资源的浪费了。”
科罗廖夫:“在苏联只能这样。不过,质子号快速投入使用,对苏联航天计划是有好处的,用它可以实现绕月、月球软着陆,另外,唐华的太空大炮也必须用质子号发射,毕竟是一个20吨的庞然大物。”
钱学森:“唐华的太空激光炮,这个20吨的也只是个原型机,他设计的完全构型可是80多吨。”
科罗廖夫:“那就只能等更大型的火箭设计成功了……”
……
拜科努尔90号发射塔。
苏联的“东方计划”是单人宇宙飞船,“上升计划”(日出号飞船)是多人宇宙飞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