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好在陈郁也不在乎这些,新型枪械的生产已经开始了几个月,目前成为了
工厂的拳头产品,在老师傅的帮助下,产量稳步提高,现在每天都能生产出
800把左右的新枪,一个月的产量达到了24000把左右,随着工人的熟练度,
还有提高的余地,在这个过程中,日方的工程师也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有
些与后世我方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验证,已经进入了交付期,再根据部队的
反馈,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最终的产品与它原先的设计有了相当明显的区别。
出于成本考虑,实木的护木和枪托都改成了一体成型的工程塑料,这是一
项十分关键的改进,因为实木的加工耗时很长,现在省掉这个环节后,整枪的
加工工时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陈郁更关心接下来的产量问题,毕竟部队现
在对于新枪的需求很大,东北兵工厂才刚刚开始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六百六十七章 环县的枪声
东北兵工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合格产品,连同弹药一起送到了边区,做为给党中央的献礼。
由于抗战还未最后胜利,抗大的名称依然是老样子,不过已经在酝酿改名为“延安军政大学”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抗大的召生来源依然是从陕北公学的优秀毕业生和现役军人为主,也有各个解放区推荐的名额,培养军政一体的领导型人材,也就是俗称的“进修”。
除了这些推荐的名额,普通知识青年想要进去就只能考了,省立洛阳中学
的中学生孙云秀就是自己报考的,因为成绩不错被直接录取为学员,编入一大
队五分队,队长李志民心情不太好,对他们也不会客气,首先上来就是操练,
这就是抗大的特色,政治课与军事课并重,军事课还要优先一些,要不干嘛叫
“军政”呢。
“你们运气不错,一来就有摸真枪的机会,这是党中央、主席亲自关怀下分
到我们大队的新式武器,由我党领导的东北兵工厂生产的第一批新枪,便宜你
们小子了。”
他拿起一枝枪,涂了黄油的枪身上有一层幽幽的烤蓝,看着就让人心生欢
喜,这是一枝看似很普通的长枪,拉开弹仓盖并稍稍后拉枪机,露出膛口,干
净得一点杂质都没有。
“看清楚我的动作,它将是你们每天都要做一遍的,擦枪,特别是在射击之
后。”
李志民合上盖子,单手举起:“枪是什么,对于一名战士来说,枪就是生
命,你要像爱惜的你婆姨一样爱惜它,喔,你们好多人都没有婆姨,不要紧,
总会有的。”
他的学员盘腿坐在地上,人人手拿纸笔认真聆听,并记下要点。
对于这种新枪,李志民也是刚刚上手不久,抗大的教员与他们一样,因此
一般的枪械知识就由各个学员队的领队来教,他们大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有的还经历过长征的洗礼,对于枪械的认识很深。
“为什么说他是新枪呢,与我们平时常见的老套筒、中正式和38大盖不一
样,这枝枪一次能压进十发子弹,一口气全都打出去不再磕的,他的射速要压
过你们听说过的那些枪,如果用过那就更好了,你会很容易比较出二者的优
劣,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你们看他枪口下面这根枪刺,是直接装上去的,用
的时候只需掰过来,就是一把刺刀。”
李志民竖起枪刺,端起枪做了一个标准的刺刀动作:“杀!”
欲用枪再熟悉枪,讲解过后,每个学员都分到了一枝新枪,孙云秀爱不释
手地拿起新枪,翻来覆去地看,枪身上打着钢印,还有数字编号,听到身边的
同学说了一句。
“它好像没有38枪长。”
“竖起枪刺也差不多了,俺听说,以后我们要坐车,太长的枪不好收拾。”
同学瘦瘦高高的,比他要高出一个头去,闻言向他伸出手:“我叫杨永寿,
湖南人。”
“孙云秀,河南洛阳来的。”
除了外语,两人学历差不多,杨永寿身高1米8,拿上56半确实显得有点
短,他们在李志民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这种新枪的拆解和保养,基本要求是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