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嫉妒的心态。
他倒是不太把自己被人在背后嘀咕放在心上,但是这种话来话外世界黑压压的全是关系户、普通人没有出头之日的态度,令陆严河很想要站出去质问一句,到底是别人都因为你没有来头,所以不选你的剧本,还是你的剧本本身就写得不够好?陆严河在演艺圈这么久了,当然知道,很多人是真的怀才不遇,可是,无论是青年电影节的创投基金也好,还是其他一些平台或者项目也好,都仍然在通过发现一个人的才华,去扶持他。每年仍然有青年导演冒头,演艺圈这么多人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他们挑项目从来不是看谁的背景来头更大,而是看剧本,看剧本本身。他是这样,陈碧舸是这样,商永周也是这样。自身做得越好的人,越会摒弃一切的干扰,只看真正需要看的东西。他不相信青年电影节的创投基金,都是关系户选出来的。他只是默默地走开了。走开之前,他看了一眼说话的两个人,都是摄影组的。那个愤世嫉妒的是年龄大一点的包文亮,年轻一点的是武周。跟摄影团队的交流,往往也是跟摄影指导来沟通一个镜头会怎么运镜,来方便他在表演的时候,找准镜头。当然,遇上刘毕戈,那就不需要找镜头了。刘毕戈甚至不希望你知道镜头在哪,他喜欢捕捉演员最接近真实自然的状态。现在陆严河需要跟各个部门的人都深入交流,因为每一个部门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听他的。陆严河导演《情书》的优势就在于,他脑海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要拍成什么样的原片在脑海中,所以,他能够给出非常清晰的指令。同时,他也专门找了一个能够画分镜的人,先帮他把这个剧本的拍摄分镜画出来。如果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有完整的分镜稿出来,对于任何部门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每个部门都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拍一个什么样的镜头,他们需要怎么做。而现在这个试拍,其实就是他们进行磨合的阶段。摄影的要求,刘毕戈其实已经非常清晰地跟摄影组交代清楚了,后续就是怎么执行的问题。刘毕戈说,剧本里几条重场戏他如果有时间,就亲自到现场来监督,如果没有时间,就交给摄影组的两个摄影师,他们两个人的技术都没有问题。陆严河说好。对一部电影来说,摄影师太重要了。一般而言,摄影团队都是业内大咖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完成的。包文亮和武周都是刘毕戈在拍摄《暮春》时就组起来的摄影团队,合作过一部戏,相对还是比较熟悉的。只不过陆严河中午听到包文亮说那些话,心里面有些膈应,还无法表现。但是,刘毕戈也不可能一直留在《情书》剧组帮陆严河亲自掌镜。他下半年还有自己的电影要筹备。而趁着学校还没有放假,电影要先开始拍一些镜头了。比如,学生们上学的镜头。在高中时期,有很多学生们上学和放学的镜头,画面都非常美。陆严河带着摄影团队守在江芝中学的外面,拍了好几天,拍到了满意的镜头,如果觉得可能要用在电影中,就得去找到出现在镜头里的人,请他们同意出镜。如果他们不同意出镜的话,这个镜头就不能用了。高考已经结束,目前江芝中学在校的只有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陆严河每天在上学放学时分带着摄影团队待在学校附近,拍摄一些镜头,这让学生们都很兴奋,会有很多的学生好奇地朝摄影机看过来,也会有学生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避开镜头。等到高一和高二年级的期末考试都结束以后,正式的拍摄就开始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