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589章 魏16

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邺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诏回京都。[

固辞辅臣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3]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怕有后患,私下想加以离间。

曹宇性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让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正是如此吗?”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所以这样。”曹叡问:“谁可以承担?”当时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参与。”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流泪而出。[4]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夏,曹宇回到邺城。

晚年生活

景初、正元、景元中,一直累积增加食邑,一共达五千五百户。其子常道乡公曹奂,在高贵乡公曹髦被弑后入继大宗,是为魏元帝。[2]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降封曹宇为燕公。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曹宇去世。[5]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有记载。[

曹彪(公元195年-公元251年),字朱虎,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宗室大臣。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彪初封寿春侯。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晋升爵位,迁封为汝阳公。次年,封为弋阳王。同年迁封为吴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到寿春县。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迁移封地到白马。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楚王。[1]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诛曹爽专魏朝政,太尉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欲迎立其为帝。及王凌等兵败,司马懿使廷尉奏请治罪,曹彪被迫自杀。[

封爵变迁

曹彪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封寿春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晋升爵位,迁移封地,为汝阳公。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封为弋阳王。当年迁移封地,为吴王。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为寿春县。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迁移封地为白马。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冬天,到洛阳朝见魏明帝曹叡。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为楚王。当初,曹彪前来朝见时违犯了禁令,青龙元年(公元233年),被主管官员上奏批评,曹叡下诏削减了他三个县、一千五百户的封地。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遇到大赦,恢复了削减的三个县的封地。[1]

淮南一叛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彪增加了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有三千户。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谋划迎立曹彪,在许昌建都。九月,令狐愚遣亲信张式以监察亲王为名赴曹彪家拜访,对曹彪说:“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天下的事未可知,愿大王珍重!”开始了他们另立新君的第一步。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王凌见东吴在涂水有军事行动,于是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东吴,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凌之叛。但是请求并没有得到回应,王凌于是派部将杨弘将废立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黄华却向司马懿揭发王凌的图谋,司马懿于是率军讨伐。王凌自知不敌,司马懿又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于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凌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王凌、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魏帝曹芳派遣太傅司马懿和侍御史去到曹彪的封地考察验证,把各个有牵连的人逮捕治罪。廷尉请求征召曹彪治罪,于是依

不想错过《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