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10章 晋3

北部及东北边务

晋北部及东北边疆,居住着鲜卑、夫馀、挹娄、高句丽等诸多民族。其中以鲜卑势力最强,北有拓跋鲜卑,东北有慕容鲜卑、宇文鲜卑以及段部鲜卑。为维持北部边疆安宁,司马炎与拓跋鲜卑首领拓跋力微和好,并善待其在洛阳作质子的长子沙漠汗。后沙漠汗请求归国,司马炎以厚礼相赠,征北大将军卫瓘担心沙漠汗回国后成为晋之祸患,疏请留下他。司马炎不愿失信于拓跋部,没有同意。卫瓘遂以离间计诱使拓跋力微杀死沙漠汗,使拓跋部内部分离,一时难以形成对西晋的压力。而慕容鲜卑部在魏晋之际力量逐渐壮大,其首领慕容廆频繁袭扰北疆,屡次被晋军击败,得不偿失,遂于太康十年(289年)遣使降服于晋,被拜为鲜卑都督。155

针对东北边疆形势,司马炎沿曹魏之制,置幽州都督区以戍边,选派卫瓘157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张华156

、唐彬158

等能臣干吏进行镇抚,维持了边疆的稳定。此外,晋于襄平置护东夷校尉府,管理东夷各族事宜;又设护乌桓校尉,常以幽州刺史兼任。155

西晋在东北地区的有效行政,积极防御,极大地稳定了东北边境,并加强了与东北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仅在司马炎统治时期,肃慎等东夷各国就多次来朝贡献。155

南方各民族事务

汉魏以来,西南少数民族活跃,大姓当治。魏灭蜀之战后,蜀汉的南中地区在大姓霍弋的统率下投降。时执魏政的司马炎基本沿袭蜀汉政策,仍以霍弋、霍龚父子为庲降都督,使“夷晋安之”。其后,晋又以蜀汉旧制,在南中置四郡,废庲降都督,属益州刺史管辖。泰始七年(271年),为加紧对南中的控制,司马炎将云南、兴古、建宁、永昌四郡划出,建立宁州,其余三郡划属益州,仍行郡县制。但因南中豪族反对,司马炎又于太康三年(282年)罢宁州,诸郡回归益州。太康五年(284年),为加强对原宁州地区的统治,晋廷置南夷校尉,以李毅为校尉,持节统兵镇南中,逐步将大姓所握有的权力收归朝廷。

荆州“境域之内,含带蛮、蜑”,地域辽阔。晋占荆州之初,即设南蛮校尉,由荆州刺史兼任,管理荆州“蛮”。如晋初的荆州刺史、南蛮校尉杜预一面击破“山夷”,设置军营“分据要害之地”,一面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开凿航道,使“荆蛮”得以安居乐业。随着生产与交通的发展,处于平原的“荆蛮”也就逐渐和当地汉民融为一体。155

晋灭吴后,得岭南的交州、广州十七郡,仍任命原吴交州刺史陶璜为刺史。后来晋廷推行裁减州郡兵的政策,陶璜因交州局势复杂,请求不裁州郡兵,又要求免百姓采珠之税。司马炎均予同意。155

总的来说,司马炎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军政结合的措施,使南北各方的民族危机得以缓解,维护边境的安稳。但由于周边民族势力强大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使大量的民族问题仍然存在。155

对待内迁少数民族的政策与措施

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陆续迁徙到内地,史称“五胡内迁”。在魏末晋初,各族归附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万口”。司马炎统治时期,以匈奴为主的少数民族内迁又形成一个高潮。这些内迁的“五胡”大部分分布在北方或东北、西北一带,特别是在关中、并州等地,逐渐形成胡汉杂居的局面。其形势如江统在《徙戎论》中所言:“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北诸郡,皆为戎居”159

为管理入塞的少数民族,司马炎在沿袭汉魏制度基础上,有所更新:在对待内迁匈奴的问题上,司马炎继承发展了曹魏的“五部分治制”,既保留其原来的部落组织,“立其中贵者为帅”,又“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移入关中的氐族,由于其势较弱,故得以保留部落组织,受部落豪帅的支配,但同时也要受郡县管辖。155

对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司马炎注重安抚。如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在洛阳为侍子,汉化程度较高,与太原王氏出身的重臣王浑交好160

。大臣李憙曾举荐刘渊统军平定秦凉之乱,司马炎虽没有采纳,但后来亦未听从齐王司马攸之言除掉刘渊。刘豹死后,司马炎任命为刘渊匈奴左部帅(后改北部都尉

不想错过《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