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大怒,进军攻明,明出战,大败,乃婴城固守。石勒派主力急攻平阳,靳明向刘曜求救,刘曜遣征东大将军刘畅救之,反为石勒所败。
刘曜又派将刘雅、刘策等迎接靳明,平阳的一万五千士女随靳明归于刘曜,曜即退屯粟邑(西晋属冯翊郡,今白水县西北七十五里一带)。不久,石勒攻占平阳,焚公室,使人修复渊、聪二陵,收刘粲以下百余尸葬之,并将浑仪、乐器迁回襄国,安置守宰后而凯旋而返。[37]
粟邑诛靳,刘石交恶
刘曜下令诛杀靳明,靳氏男女老少皆杀之。曜还遣刘雅迎母胡氏丧于平阳,还葬于粟邑,号曰阳陵,谥号宣明皇太后,起光世殿于前,紫光殿于后。
此时,刘曜同石勒已成剑拔舒张之势,但因刘曜在关陇立脚不稳,有后顾之忧,所以不敢同石勒马上翻脸,准备授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加殊礼,以河内24郡封石勒为赵王。
光初二年(319年)二月,大司马、赵公石勒派左长史王脩献捷于汉,汉帝刘曜便遣郭汜前去授予石勒太宰、领大将军,进爵赵王,增封七郡,并前二十郡(13+7=20[36] ),加诸多特殊礼待,如曹操辅汉先例。刘曜让王脩返回襄国后,跟王脩一起来的舍人曹平乐却对刘曜说:“大司马遣王脩等来,外表至虔,内觇大驾强弱,谋待脩之返,将轻袭乘舆。”当时刘曜实力大为削弱,刘曜想到王脩向石勒报告虚实的事不免心生惧怕。于是追还郭汜、王脩,将王脩杀害于粟邑,原本授予石勒的官爵等亦搁置。三月,石勒回到襄国,王脩副手刘茂只身逃归,详述了王脩的死因,石勒大怒地说:“我兄弟事奉刘氏,尽心做得比起人臣的本份更有余了。他们的基业都是我打下来的,今日得志了竟想来谋算我。赵王、赵帝,我自己也能给自己,哪用得着由他们赐予!”下令诛杀曹平乐三族。於是置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命参军晁赞建成正阳门。自此与汉赵结了仇怨。[39] [40]
迁都改号
319年四月,刘曜从粟邑返回长安,旧都平阳经此战乱城室残破、陵庙无存,现实际上又被石勒控制,于是定都长安并称帝。[41] ,改国号为赵。牲牡尚黑,旗帜尚玄。刘曜说:“我们的祖先兴于北方,当年刘渊为了收买汉人而立汉宗庙。现在应该改国号,以匈奴单于为祖。”于是刘曜改立匈奴人的宗庙、社稷、南北郊,供奉、祭祀匈奴冒顿单于,“以冒顿配天”。[42] [43]
石勒反刘
319年十一月,石勒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因石勒所建政权之国号亦曰赵,故史家称石勒政权为后赵。[44]
征战平乱
改赵以后,刘曜对关陇和并州的晋朝残余势力和羯、氐、羌、巴等进行了长期的征服战争,把被征服的各少数民族部落数十万人迁徙至赵都长安。在位期间,实行汉胡分治政策,但同时又积极采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他自己称帝,表示他是北方汉胡各族的正统统治者,而让儿子刘胤做大单于以统治胡人。刘曜在赵国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当时学生多达1500多人。他又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制度。这样,刘曜的赵国比起汉国,显示了更大的汉化倾向。因此学者们认为:匈奴刘氏所建前赵政权应是汉胡结合的中国封建政权之一,不能以大汉族主义的偏见而轻视之。
刘曜大军长驱进入河西,戎卒二十万五千,临河到营,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凉州为之震怖,张茂遂以牛羊、金银、女妓、珍宝、珠玉及凉州特产贡献刘曜向其称藩,刘曜署张茂为西域大都护、凉王等职,旋即班师。[38]
两赵开战
光初五年(322年),张宾病故。此后石勒每当他与身边的谋臣意见不合时,他总是想到张宾当初的好处,慨叹道:“右侯离我而去,让我和这些人在一起谋划大事,岂不太残忍了一点吗?”尽管失去了自己一生中最得力的助手,石勒还是花了几年的工夫,先后消灭了幽州的段匹磾、青州的曹嶷,又乘着东晋的豫州刺史祖逖病故的机会,攻下了淮北的豫州、兖州、徐州之地,与东晋划淮而治。这样一来,石勒终于得到了机会转过头来对付他真正的对手刘曜了。[44]
光初七年(324年)正月,后赵司州刺史石生进攻前赵河南太守尹平于新安(今河南新安),尹平战败被斩,石生掠前赵5000余户而还。自此二赵开战,互相攻掠,河东郡、弘农郡之间,民不聊生。后赵的西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