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没读过书的,也会从各种演义评说里听说汉王,其起源于汉高祖刘邦,终于本朝汉王朱高熙,一共出现了二十八个。
在本朝以名声论,刘邦与朱高熙堪称第一梯队,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刘渊、与太祖争夺天下的陈友谅为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里有反贼、皇子、宗室、权臣等。
但是,不管刘邦、朱高熙或者陈友谅,面对太子都是必死无疑。
如今太子地位已经稳固,无人可以动摇。
“本朝汉王已绝,不可能出现第二个,没有学习的必要。”朱慈炯说道。
“权力让人迷醉。”苏常安把玩着酒杯,说道:“陛下主政十六年,近乎国灭,如今沉迷领兵,未尝不是一种逃避。
然而建虏远遁,流贼消弭,虽说还有甘肃逆贼,却开拓了东番,收复了琉球朝鲜交趾,可谓功德圆满。
大王猜测陛下心思是否会转变?而其中会不会有机会?”
这话已经接近开诚布公了。
天下安定后,皇帝注意力转回中枢,可能会与太子争权,而这就是朱慈炯的机会。
“小王以为不可能。”朱慈炯摇头说道:“大明中兴,全赖太子谋划,地位不可动摇,即便父皇想重掌朝政,亦不会动摇储君位。
因为国本之争,父皇对易储争储深恶痛绝,不可能有易储的心思,从父皇立太孙便知端倪,除非……”
除非太子暴毙。
“大王只要孝顺陛下即可,其他的小人们安排。”苏常安说道:“再不济,大王安然就封,小人等派人追随并投资建设,也算是富贵延续。”
朱慈炯眉头跳了跳。
这是想干掉太子哥啊!
要不要举报?
见朱慈炯沉思,苏常安笑而不语。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是要摸对方的心思,或许朱慈炯自己都没发现,他自己其实是盼着太子死的,不然就不会啰嗦这么多了,更不会有“除非”两个字后的未尽之言。
身为嫡子,谁对皇位没想法呢?
朱慈炯长舒一口气,说道:“小王回京后,定然要给列祖列宗守陵尽孝,期间肯定会选定王妃,守期满后成婚就藩,先生可以准备准备。”
“小人立刻送小女入京,等待大选。”苏常安说道。
默契地没提怎么干掉太子。
这是苏常安需要考虑的,就是最终事败,也牵扯不到朱慈炯身上。
朱慈炯也没问原因。
没必要问。
不外乎一体纳税和取消士绅优待这两条。
内心里,朱慈炯觉得这两条政策真的很好,如果他接掌了皇位,必然会延续下去的。
苏常安等人不同意?
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太多成语典故可以用在那种场景之下了。
朱慈炯可不认为自己会成为傀儡。
作为皇子,这点自信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