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936章 有我无敌(141)

马六甲海峡的灯塔在暮色里眨着昏黄的眼,像位守了千年的老者。?看*书¢君~ *庚¢辛/醉_筷\吴迪站在邮轮的甲板上,指尖划过栏杆上凝结的盐霜,凤钗的绿宝石映着远处的帆影——那是艘挂着五色旗的商船,甲板上堆着从欧洲运回的机械零件,船员们正用闽南语唱着渔歌,调子和鼓浪屿老宅里的收音机里传出的一模一样。

“是福州船政局的‘福安号’,”郑洋捧着新绘制的海图,铅笔在马六甲港口的位置画了个圈,“他们来接我们了,船上有黄先生派来的特使。”海图的边角粘着片凤凰花瓣,是从漳州带来的,历经数月航程,竟还带着淡淡的香。

特使登船时,吴迪注意到他随身的皮箱上烫着个凤凰烙印,与“凤凰舰”的舰徽如出一辙。“黄先生让我转交这个,”特使打开皮箱,里面是本线装书,封面写着《凤还巢考》,作者署名处盖着“黄炎培印”的朱红印章,“里面收录了所有关于凤钗的史料,从靖南王到老烟枪,共三十七个版本的传说。”

书里夹着张照片,是南京新政府的官员们在凤凰舰的龙骨前合影,每个人胸前都别着枚凤钗形状的徽章。“政府成立了‘海疆委员会’,”特使指着照片里的空位,“特意给您留了位置,负责整合所有海外华侨的航海资料。”

邮轮驶入新加坡港时,码头上挤满了华侨,举着“欢迎凤凰舰回家”的标语,其中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举着幅画,画里的凤凰嘴里衔着稻穗和图纸,翅膀下是艘铁甲舰,舰艏写着“中华”二字。“是陈铁的女儿,”木勇认出小姑娘左耳朵后的红痣,“去年在古巴见过,她立志要当航海家。”

新加坡的华侨商会摆了接风宴,宴席上的菜全是用“不死稻”做的:扬州炒饭、广东煲仔饭、福建锅边糊……连甜点都是用“凤糖稻”做的米糕。商会会长——位戴眼镜的老者,左耳朵后的红痣藏在眼镜腿后面——举杯道:“这些稻种在东南亚试种成功,现在连暹罗国王都来求种了。”

宴会上,位马来西亚的橡胶园主递来份电报,是从非洲马里帝国发来的,用阿拉伯文写着:“黄金己备好,可随时运往南京,换取‘不死稻’和医疗团队。”电报末尾画着个凤凰与新月的图案,是易卜拉欣的笔迹。

“凤凰舰”的改装进度比预想的快。在新加坡的船坞里,新的舰体己经成型,船身用银矿钢和英国铁甲拼接而成,既保留了郑和宝船的坚固,又有欧洲蒸汽舰的速度。老杨带着华侨工匠正在安装阿姆斯特朗炮,炮身上的凤凰纹被打磨得锃亮,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试航时打了三发炮弹,”老杨擦着炮管上的手印,“射程比英国军舰远两海里,弹着点误差不超过三米。”他指着舰桥里的新设备,“用了巴黎带来的星盘和伦敦的望远镜,加了我们自己造的无线电,能和南京实时通讯。”

黑小虎在舰艏的凤凰雕塑上系了条红绸,是从火地岛带回来的,上面绣着卡鲁族人的图腾。“郑洋哥说,这叫‘万族同心’,”少年往雕塑底座的暗格里塞了本桦树皮书,“把各地的故事都藏在这里,以后别人就知道我们来过。”

阿秀正在船舱里整理草药种子,青蒿、金鸡纳霜、火地岛的生命草……每个小袋子上都贴着标签,用汉语、英语、阿拉伯语写着药名。“黄先生说国内的医学院需要这些,”她将最后袋种子放进木箱,“等‘凤凰舰’返航,就能在南京建个草药园,让全世界的药草都在这里生长。”

出发前,吴迪收到封来自伦敦的信,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写的,说愿意归还部分中国文物,条件是派专家去整理郑和的航海资料。“他们终于承认这些是我们的了,”秦九指把信折成纸船,放在甲板的积水里,“老烟枪要是知道,能把烟杆敲出火星。”

“凤凰舰”驶离新加坡时,码头上的华侨放起了鞭炮,红色的纸屑落在海面上,像群飞舞的蝴蝶。吴迪站在舰桥,看着凤钗的绿宝石在海图上流淌,照亮了从伦敦到南京的航线——这条航线串联起无数红痣的坐标,像条跳动的血脉,将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连在一起。

航行到南海时,遇到了支由华侨商船组成的船队,正往国内运送马里的黄金和美洲的粮食。为首的船挂着面巨大的凤凰旗,船长是位越南华侨,左耳朵后的红痣被阳光晒得发亮。“我们自发组成了护航队,”他递给吴迪份名单,“有两百多艘船,都是愿意为国家出力的华侨。”

船队在黄岩岛补给时,郑海带着族人来送新炼的银矿钢,矿石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堆凝固的月光。“万安岛的稻种收成了,”他指着远处的田埂,“亩产比普通稻子多三成,耐盐碱的品种在海南岛试种成功,以后海边的荒地都能种粮食。”

不想错过《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