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邹常瑞的回答,曾泰激动的身子都颤抖了起来。
随便敲下一块石头都能炼出白银,这得多大的银山啊!不过为了确保不出意外,曾泰强忍着心中的激动,继续开口问了一句。“此事关系重大,可不能妄言,你,能否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听到曾泰的质疑,邹常瑞心中别提多不爽了,说话的语气自然也低沉了下来。“曾大人!此乃朝堂大殿,当着陛下的面前,我邹常瑞又岂敢胡言乱语,蒙蔽圣听!”“我邹家从李唐传承至今,祖祖辈辈都是矿师,有没有矿脉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事关倭寇那两处金矿和银山,下官以项上人头担保,所言没有半点掺假!”虽然邹常瑞说的话语气确实有些过了,怎麽说曾泰也是堂堂二品大员,户部尚书。但曾泰并没有计较邹常瑞的语气,反而满脸笑容的拍了拍邹常瑞的肩膀。紧接着,之间他猛地转过神来看向朱元璋,没有丝毫迟疑,义正言辞的说道:“陛下,古语有云,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那东海岛屿自古以来便是我华夏疆域。”“此乃铁一般的事实,无可争辩!如今,我汉人国土却惨遭贼人窃据,已到该清算的时候了!”曾泰身为户部尚书,总管整个大明的财政问题,说白了就是守着大明的钱袋子。任何一个朝代的户部官员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扣,往死里扣,把钱袋子抓的死死的。甚至不少户部官员就连皇帝开口要支出,都能扣的一毛钱都不拿出来。当然这也是为了国家好,毕竟国库的银子要维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如果户部官员不扣一点,那麽真到用钱的时候,就真一毛都拿不出来了。但反过来,如果谁能让国库的钱丰盈起来,那户部能把他当财神爷供着。这也是听闻倭寇有银山之後,曾泰毫不犹豫就改口支持东征讨伐的原因。实在是穷怕了啊!随着曾泰转变口风之後,一旁的兵部尚书唐铎也立刻开口说道:“陛下,倭寇三番五次侵扰我大明边界,甚至还杀我大明使臣,已有取死之道矣!”“天道轮回,天理昭昭,若是不彰显我大明威仪,如何能震慑周边那些藩属小国。”“臣以为,当派遣王师出海,以雷霆之势横扫倭寇,以证我大明天朝之威!”如果说曾泰转变是为了钱,那麽唐铎的转变就是为了名。原因很简单,唐铎身为兵部尚书,统管大明朝对内和对外的所有军事事务。兵部尚书的职位换成後世,基本就等於是国防部长。当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界,兵部是第一个收到消息,同时对情况也了解的最为全面。区区一个弹丸小国,却屡次侵扰大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作为天朝上国的国防部长,被小国羞辱却不能惩治对方,可想而知他心中有多憋屈。要说户部尚书曾泰是属於见钱眼开,那麽兵部尚书唐铎就是纯纯的憋了一肚子火准备泄愤。倭寇境内蕴藏银山的事情本就是个巨大冲击,而且朱元璋也明显是打定了主意要对倭寇动手。再加上两名尚书都改口了,其他官员也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再唱反调就等於是给自己找麻烦。只要不是贪赃枉法,皇帝也不会轻易动六部大员,但他们这些小卡拉米可没有这种待遇,惹恼了皇帝,後果他们担不起。所以在曾泰和唐铎说完之後,其他官员也全都改口表示极力支持征讨倭寇的事情。当然了,一样米养百样人,虽然官员们基本都改口,但还是有人的脑袋就跟涂了神油一样梆硬,纯头铁了属於是。这个人,就是最先开口把这件事引出来的那名御史。“陛下,即便攻打倭寇有利可图,臣还是反对现在就出兵,倭寇之事完全可以先压着,等以後再解决他们。”“如今,我大明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把北元馀孽彻底消灭,否则不管我们做什麽都会受到其钳制,甚至被其破坏。”“臣以为,若是新式火器的产量没问题,不如先优先供应给九边,如此无论是镇守边疆还是反击北元馀孽都能减少伤亡。”“此外,恕臣直言,陛下以内帑支撑战事,此举恐有不妥,一旦战局陷入僵持恐怕就难以为继了。”御史话音刚落,整个奉先殿为之一静,所有人的目光全都朝着他所在的位置看了过来。诚然,他说的话确实没毛病,以危险程度和地理位置来说,北元馀孽的隐患确实要大一些。但是这点隐患还不足以到让大明崩塌的地步,而且朱元璋刚才也说了只派遣三万人去征讨倭寇。三万人,对周边小国来说已经是镇国之军了,然後对大明来说只能是洒洒水而已。而且还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