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当即就把朝臣的分析说了出来。
卢象升听完,说道:“皇上。清军不同于叛军。他们入侵大明,无非是抢钱、抢人、抢东西。如果向凤阳或者南京进发的话,那他们还想不想回去了。各路勤王大军就能将他们团团围住,让他们有去无回。所以微臣认为,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崇祯皇帝听了,将信将疑。
卢象升见了,继续说道:“皇上。为了以防万一,可以预先在徐州部署一队人马。如果清军胆敢南下,这队人马只需要拖住清军,微臣率领大军随后就到。绝对不会耽误事的。”
崇祯皇帝当即表示,“如此甚好。”
商议完此次作战计划,卢象升又请示道:“皇上。微臣对农民叛乱一事,有几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崇祯皇帝立马表态,道:“建斗但说无妨。”
卢象升就把自已对叛乱的看法及建议说了出来。
他说道:“皇上。在清军入关前,叛军已经被剿灭得差不多了。杀的杀,降得降,逃得逃。可是清军入关,朝廷调遣了一些平叛的军队前来勤王,这就给叛军喘息的机会。所以我们决不能松懈,还得继续剿灭他们。别的人都好说。有两个人十分关键。一个是李自成,还有一个是张献忠。这两个人不除的话,后患无穷。”
“李自成。张献忠。朕记下了。回头朕就安排人处理此事。”
卢象升担心崇祯皇帝不重视此事,又补充道:“这个李自成,现在应该是逃到了山里。至于张献忠,应该是被熊大人招安了。此人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见势不好,就投降。待休整完毕,就会反叛。”
崇祯听了,就有些不耐烦。淡淡地说道:“朕知道了。”
这也就是来自现代的卢象升敢这么说话。
换做旁人,定然不敢这么说的。
旁边的王承恩都替卢象升捏了一把汗。
生怕崇祯皇帝一个不高兴,直接将卢象升免了。
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
卢象升走后,崇祯皇帝就把杨嗣昌叫来了。
他将卢象升的想法告诉了杨嗣昌,并征求他的看法。
杨嗣昌对卢象升的想法,不屑一顾。
不过他很聪明,没有当面指出来,而是说道:“皇上。既然卢大人如此有把握,那就不妨按他的想法去做。或许还真有胜算。”
崇祯皇帝见杨嗣昌并没有反对,自然也同意这么做。
不过,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杨嗣昌有他的想法。
那就是借此机会,将卢象升彻底打趴下。
无论是杨嗣昌,还是高起潜,那都是议和派。
而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
前期原本以为,在巨鹿,陷入清军重重包围的卢象升定然是凶多吉少。
哪曾想,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只要卢象升继续坚持对清兵作战,那么和谈一事,就不可能进行。
所以当听说卢象升竟然将清军的主攻方向,定为了济南。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次置卢象升于死地的绝佳机会。
他甚至都想好,如有必要,可以将那支镇守徐州的军队调走,放清军南下。
崇祯皇帝自然不清楚杨嗣昌内心的想法。
他又想起了卢象升说起的那两个叛军首领。
卢象升可是千叮咛万嘱咐。
崇祯皇帝不高兴归不高兴。可是卢象升既然建议了,那么定然有他的想法。
毕竟卢象升曾经参与剿灭叛军的行动。
杨嗣昌听完,说道:“皇上。这两个人微臣都听说过。的确是叛军当中的首领。这个李自成,前些日子被洪大人和孙大人打得落花流水,主力都被歼灭,他仅带了十几人逃进了深山老林里。已经不成气候了。至于那个张献忠,已经被熊大人招安了。至于他能否反叛,这个还真不好说。卢大人说张献忠将来一定会反叛,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真凭实据,贸然将其处死,势必会令那些投降朝廷的叛军首领寒心。这对现在的大好局面十分不利。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微臣觉得还是提醒一下熊大人,令其严密监视这个张献忠。”
杨嗣昌所说的洪大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洪承畴,至于孙大人,则是孙传庭。
那位熊大人,就是担任六省总理的熊文灿。
崇祯皇帝表示同意。
两个陷入低谷的叛军头目,还真无法引起崇祯皇帝的重视。
他现在最重视的就是如何将清军赶出关外。
杨嗣昌其实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回去后,也只是命人通知熊文灿多注意一下张献忠,防止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