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的发言,使得朝会的局势,没有急转直下。
稍微缓和了一下。
谢升虽然向卢象升表忠心了。但是他知道,这件事事关重大。朝廷反对的力量非常大。他不敢贸然发言。
万一自已替卢象升说话,被大家围攻怎么办。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即便是杨嗣昌替卢象升说了几句话。谢升依旧是如老僧入定。
吏部尚书换成了李日宣。他曾与卢象升在京营共事过。
对于卢象升的这份密折,李日宣打心眼里表示赞同。
一起共事的经历,使得李日宣比在场各位,更了解卢象升。
在李日宣看来,卢象升的想法是好的,是对的。但是,这么做,势必会令获得利益的这帮人反对。
尤其是在场的诸位,都是读书人。手中握着大量的免税土地额度。有人投献,多赚点钱,有什么不好的。
卢象升这么一整。谁都不能接受投献。岂不是少赚很多钱。
李日宣想到这里,就说道:“巨鹿伯提出的这些事情,客观存在。提出的建议,也十分中肯。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微臣担心会出现偏差。微臣认为,还是先调查清楚,证据确凿的,可以进行清退。”
户部尚书李待问还在养病当中。由于事先崇祯皇帝没有将此次朝会内容公布,他并没有来。如果他知道是这件事的话,定然会来。
礼部尚书林欲楫赞同卢象升的建议,只是不希望操之过急,一定要慢慢调查,慢慢处理。以免出现动荡。
陈新甲则明确反对。这么干,极容易失控。
新任刑部尚书刘泽深也是告了病假,没有来。
工部尚书刘遵宪是大名府人。也是卢象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对卢象升十分钦佩。卢象升的建议虽然有些大胆,操作起来也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
但是,这是一般人来做。刘遵宪相信卢象升能够处理好此事的。
因此,刘遵宪是赞同的。
除了谢升和内阁首辅范复粹。在场的大臣都表了态。同意卢象升这么干的,占多数。
崇祯皇帝看了看谢升和范复粹。
谢升回答得中规中矩。他说道:“巨鹿伯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执行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微臣担心会失控。即便是做,也得一步一步走,证据确凿,才能处理。”
范复粹十分矛盾。自打他接任内阁首辅以来,要么因为自已有病,提出致仕。要么因为遭到弹劾,提出致仕。
但是崇祯皇帝始终没有同意。
不过,他也听说了。崇祯皇帝准备将周延儒召回来。
范复粹自然是赞同卢象升的。但是这么干,必然损失很多人的利益。那必然会引起朝局动荡。
作为即将致仕的官员,范复粹自然不希望自已临走前,再有大事发生。
所以,范复粹说道:“此事牵扯面太广。贸然同意,极容易失控。大明刚刚有些起色,势必会前功尽弃。微臣认为,还是让巨鹿伯解决了倭寇和匪患,再研究不迟。”
内阁首辅的表态,在场的众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是临走前,不想掺和呀。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心思。
有的是为国家,有的是为自已,有的是为自已的同类。
崇祯皇帝也担心卢象升做得太激进,引发大家的不满。
要知道享受田地免税政策的,那可都是大明最顶端的这部分人。
不过卢象升提出的好处,还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朝廷如果能多收一些赋税,自然是好的。
崇祯皇帝最后说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此事事关重大。做好了,绝对能够增加田赋。如果做不好,就会引发动荡。朕和大家的想法一样,也不希望江南不稳。
这样吧。就让卢爱卿在浙江实施。其他地区暂时不考虑。对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证据确凿。没有证据,坚决不能处置。”
崇祯皇帝这也是选择折中处理。既不否决,也不全面实施。先让你在浙江弄。即便是出了乱子,也仅限于浙江。及时叫停就可以了。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至于浙江巡抚熊奋渭,以及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众人也进行了一番讨论。
卢象升证据确凿。这没什么说的。
在场众人没有人敢为熊奋渭求情。顶多说几句熊奋渭的功劳而已。
崇祯皇帝认为熊奋渭故意制造哗变,性质十分恶劣,必须严惩。
原本就有言官弹劾他。卢象升呈上来的熊奋渭的事情,又是证据确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