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在仁和盐场了解到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仁和盐场其实就是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各处盐场的一个缩影。
卢象升知道,即便是增加了煮盐器具,也无法解决积压的盐引。
原因很简单。未兑现的盐引数量太多了。
倪元璐、庄鳌献等人还在下边盐场进行整顿呢。
卢象升只能是自已研究其他的办法。
卢象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些盐引,有没有假的。自已造假,或者南京户部违规发放的。
造假问题,查起来十分困难。不过存在这种可能,那就要进行调查。
卢象升就安排岳维忠调查这些盐引的真伪。
现如今,各州府按照卢象升的意思,对未兑现的盐引进行登记,信息逐级上报。最后上报到浙江巡抚衙门。
杭州附近的地区,有些已经陆续上报上来了。岳维忠就可以带人进行调查了。
其实不用全部调查,调取其中有些不合理的,或者数额巨大的,进行检查即可。
其次,卢象升想到的是,对方竟然拿银两进行购买盐引。那么可以用银两将对方的盐引买回来。
这就涉及到,从哪里出这部分钱。
无论是南京户部,还是各级衙门。绝对是拿不出这笔钱的。
让有钱人出钱。更是不可能的。
卢象升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由自已的公司出钱,垫付这部分钱。凡是打算不兑换盐引了,拿回自已当初购买盐引钱的人,就可以拿着盐引,前来兑换银两。
然后,由自已的公司拿着这个盐引,到南京户部,换成公司名义的盐引。
这样,那些无法兑换盐引的人,拿回了自已的钱。而公司则成为盐引的持有者。
这么做,虽然公司被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卢象升觉得,就当做公益了。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长芦盐场、苏北盐场等大型盐场,调拨一部分食盐,先解决积压盐引无法兑换的问题。待浙江这边形势缓解后,再将食盐归还这些盐场。
就当是暂时借的。
最后一个办法,自然需要朝廷的支持。没有朝廷的同意和协调。这件事情,卢象升无法办到。
明朝有四大盐场。长芦盐场和苏北盐场都位列其中。
长芦盐场位于北直隶的渤海西岸。年产海盐三百多万吨。苏北盐场也叫两淮盐场,每年的产量也接近三百万吨。
其余盐场,要么距离太远,要么产量不高。没有实力借出食盐。
卢象升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对于卢象升的这个请求,朝廷也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无法借给两浙都转运盐使司。
原因也十分简单。这几个地区,也存在积压盐引,无法兑现的问题。
比如,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无法兑现的盐引,也在五百万引以上。
卢象升接到朝廷的回复,也是十分无奈。
盐引超发。并不是大明仅有的超发情况。
最有名的,还是宝钞超发。
大明初期,流通货币,一个是宝钞,另一个是铜钱。
由于大明没有建立准备金制度。并且超量发行宝钞。再加上缺乏回收机制。导致宝钞迅速贬值。
宝钞的贬值,令民间对其进行了抵制。这就导致宝钞制度的崩溃。
虽然明朝中后期,朝廷对宝钞进行了多次改良,但是由于信誉丢失,根本就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随着白银的大量涌入。白银成为主流流通货币。
在卢象升看来,盐引超发,要比宝钞超发,更容易解决。
卢象升想到的办法。已经被否决了一个。
剩余两个。也都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检查真伪,也只能否定一小部分。而由自已的公司先行垫付。由于资金有限,只能解决一小部分。
明朝早期按照大引计量食盐。大引为四百斤。弘治年间,改为小引计量。小引为二百斤。
一引盐的初始定价为五两六钱。改行纲法后,每引价格提高到了六两整。
改行纲法的时间是万历四十五年。
万历四十五年以前的盐引,按照每引五两六钱定价。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盐引,按照每引六两定价。
卢象升决定,待各地汇总的积压盐引登记全部报到浙江巡抚衙门后,再进行以钱兑换。
随着京城的回复,还有一个消息。
满清的多尔衮调集了军队,在辽东地区再起战事。
辽东的分界线,还是卢象升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