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卢象升送走了徐公公、孙传庭、洪承畴、杨国柱、张汝荐、祖大寿等人。
他在辽阳训练军队,筹集粮草,等候李辅明、许定国等四总兵前来报到。
朝廷的意思十分明白,等四总兵到了之后,再进行北上,攻打盛京。
其实,清军刚刚打了大败仗,本应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盛京。
要知道在整个辽东,辽阳、盛京,是最大的两座城池。
只要占据了这两座城池,就占据了主动。
大好时机,就被京城那帮人给白白浪费了。
就是毫无根据地担心自已拥兵自重,自立为王。
卢象升觉得可惜,但圣旨又不得不执行。
不过他在辽阳除了练兵,还做了几件事情。
首先就是在辽东各地开始招募士兵,恢复辽东都司各卫所。
现如今,在辽东战场与清军相抗衡的明军,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卫所。基本上一个省抽调两个卫,山东抽调的多一些。
这些军队长途奔波来到辽东。或多或少有些水土不服。尤其是南方省份的军队。根本无法适应辽东的严寒。
此时,已经是九月。天气一天比一天冷。
接下来,在严冬攻打盛京。天气方面,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好在卢象升提前谋划,为部队添置了棉衣。
辽东都司原有二十五个卫。分布在辽东的各个重要区域。
仅辽阳就驻扎这六个卫所。分别是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定辽中卫和东宁卫。
当然了这些卫所除了有拱卫辽阳的职责,还负责屯田。
二十五个卫所,每个卫满额是五千六百人,足足有十四万人马。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每年需要的粮草、军饷,也是数目惊人。
能够自给自足是最好的。这样能极大地减轻朝廷的负担。
招兵一事,卢象升交给了辽东总兵马科。至于屯田一事,则交给了辽东巡抚范志完。
范志完接到卢象升的命令,十分疑惑,问道:“巨鹿伯。现在已经进入冬天。就算是种地,那也得来年开春吧。”
卢象升回道:“范大人。咱们即将攻打盛京。招募的军队又需要粮草。这么大的需求量,朝廷那边供应也是十分困难。与其让朝廷为难。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提供一些。外边虽然是寒冬,但是屋内可是温暖如春。”
“巨鹿伯的意思是,在屋子里种庄稼。”范志完问道。
卢象升说道:“不错。只要温度足够,庄稼自然会长出来的。而且我们不种水稻和小麦。我们种比较容易活下来的红薯和土豆。这两种,我在陕西时就大力推广。在那边长势非常好,产量也非常高。”
范志完继续问道:“巨鹿伯。温度如何提供。难不成要不间断地烧柴,为其提供温度。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太浪费了?”
卢象升回道:“前期或许有些浪费。到了后期,咱们稳赚不赔。如果红薯和土豆种植成功的话。我们还可以种一些反季瓜果。比如西瓜、地枇杷这些长在地里的瓜果。”
范志完是越听越觉得不可思议。他在想,卢象升的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东西。
无论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讲得头头是道。
范志完说道:“巨鹿伯。既然你有这个想法。那下官定当全力去做。”
卢象升笑着说道:“多谢范大人支持。咱们做的事情,那是为辽东上下谋福利,为皇上、为朝廷分忧。”
虽然此事交给了范志完。前期卢象升还是参与了一些事情。
一个就是在辽阳附近兴建了一座煤矿。不仅可以向城内的百姓售卖煤炭,赚取银两。还可以为那些温室提供热源。
另外,卢象升安排人去河南、山东等地抽调当地的有经验的农民和工匠前来辽东支援。
范志完则亲自带着人在辽阳周围选择,开始建造温室。为下一步种植红薯、土豆、西瓜等做准备。
卢象升忙完这些,就开始组织大家,着手构建辽阳的防御体系。
辽阳作为辽东重镇。绝不仅仅依靠这一座城池。
在辽阳的周围,原先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军堡。
这些军堡之间互为犄角。犹如一张蜘蛛网。
你攻打这个,周围的就会前来救援。你攻打那个,周围的也会增援。
辽阳城内的人马也可以出城,配合这些军堡行动。
可以说,敌军如果攻打辽阳城,即便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