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完,都是面面相觑。
杨嗣昌说道:“巨鹿伯。你对大明的忠诚,天地可鉴。多尔衮这么做,无非是想让朝廷对你猜忌。我会将此事禀明皇上的。”
既然卢象升能够将这封信拿出来给大家看,说明他根本就没同意多尔衮的建议。
范志完、马科、杨御蕃等人也都纷纷附和。打算联名上书。
卢象升说道:“感谢诸位。多尔衮这是陷我于不义。无论我答应与否,对他们都是有利的。”
紧接着,卢象升就把自已刚才与陈赢的分析,说了出来。
杨嗣昌说道:“不错。京城那边本就对你有所猜忌。多尔衮来这么一出,定然会让大家更加怀疑。我们还是连夜上书。迟了。我担心朝廷那边先知道的话,那就麻烦了。”
范志完、马科、杨御蕃都举荐杨嗣昌执笔。其他人签个名就可以了。
卢象升也写了一封奏折,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也表了忠心。连同多尔衮的那封信,一并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范志完等人都走,杨嗣昌留了下来。
陈赢见此情景,也出去了。
杨嗣昌说道:“巨鹿伯。这件事还有一个瑕疵。”
“杨大人不妨直说。”
杨嗣昌说道:“李永芳的儿子李巴颜前来送信。为什么不将此人擒获。我担心京城那帮人会拿此事做文章。”
卢象升解释道:“人家就是一个送信的。难为一个送信的。这个先例一开,大家都纷纷效仿,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杨嗣昌说道:“理是这么个理。但是,一些人并不关注这点。而是认为你是故意将人放走。至于主动说明,他们可以说你是欲盖弥彰。”
怎么做,都不对。怎么说,都不行。卢象升说道:“眼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只能做到问心无愧。他们说什么,我也管不了。朝廷如果认可他们的话,我也没有办法。”
杨嗣昌也知道,此事非常棘手。从皇上,到内阁成员,以及朝中大臣。大家究竟怎么想。
此事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测。
最后,杨嗣昌安慰道:“巨鹿伯。你也放宽心。你这些年为大明做的这些事情。大家都看在眼里。即便是有些宵小之徒想要兴风作浪,我觉得他们也不会得逞的。”
卢象升笑着说道:“杨大人。借你吉言,但愿如此。”
“时候不早了。巨鹿伯。早点睡吧。”
杨嗣昌告退。
卢象升又怎么能够睡得着呢。
他也在脑海中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自已又将如何应对。
陈赢见卢象升的书房依旧亮着灯,知道他还没睡,就进来给卢象升送来一杯热茶。
卢象升说道:“陈赢。有时候我真羡慕你以前的生活。走南闯北,行侠仗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陈赢说道:“大人。在我看来,您做的事情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大明、对全天下的百姓,都有好处。我单打独斗,又能帮助几个人呢。”
陈赢的话没有错。
别的不说。仅整顿卫所这一项。就为大明绝大多数卫所补充了兵员,补齐了军饷。
补充兵员,就让很多年轻人有了谋生的手段。
而补齐军饷,就让他们十分稳定地在军队中做事。不会出现逃跑、哗变等问题。
当然了。卢象升做的远不止这一项。还有很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卢象升感慨道:“做的这些事情。他们也都看到了,听说了。但是在利益面前,这些都不堪一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眼下,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陈赢退下后,卢象升也有些乏了,就睡下了。
卢象升的奏疏,还有杨嗣昌等人的联名信,到了京城。
这顿时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些人借题发挥,开始诋毁卢象升。说他表面上是拒绝了多尔衮,但是实际上却与多尔衮暗中勾结。等待时机,再自立为王。
而没有捉拿李巴颜,则成为了证据之一。
卢象升在奏疏中解释得很明白。也提出了自已的担心。崇祯皇帝看完之后,虽然有些怀疑和忌惮,但是对卢象升还是信任的。
杨嗣昌等人的联名上书,倒是让崇祯皇帝增加了几分顾虑。
调走了一些与卢象升关系很好的人员。留下的这几位怎么又为卢象升说话呢。
这个卢象升人缘竟然这么好。
作为皇帝,他是不喜欢手下人关系非常好的。
如果内阁成员,六部尚书等人关系非常好。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