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当初他们派遣使者来我们中原学习我们汉家文化的时候,他们的神明怎么就不庇佑他们了?”皇帝朱元璋也点头认同大孙朱雄英的说法。
朱元璋忽然话锋一转,无奈叹气道,“可倭国的海上飓风难以预测,不知道何时海上就会刮来摧毁船只的大风。有时候最怕什么就最会来什么,忽必烈那两次哪次不是做好了万全之策,可就是每次都能遇到邪风,你说邪乎不?”
“邪乎?我倒不觉得邪乎!”朱雄英道,“忽必烈两次攻打倭国的时候是在几月份?”
“第一次的文永之役,是在九月下旬遇到的海上大风浪。第二次弘安之役,发生在四月到七月份,在七月初遇到了海上大风。”皇帝朱元璋给大孙朱雄英科普着这两次忽必烈对倭国的战役。
“你要知道忽必烈可是蒙元的开国皇帝,那可不是之后那些鞑子皇帝能比的。当时队伍比倭国更是强很多!”朱元璋无奈道,“再加上一个经常发生地动的弹丸之地,没什么好东西,咱这才决定将倭国作为了不征之地。”
“要我说,忽必烈是个蠢材!”朱雄英不以为意,拿起一颗葡萄吃了起来。
“虽说他是元鞑子,但作为开国之君自然有可取之处。”朱元璋准备开始给朱雄英讲一讲道理,修正这一颗不能长歪的小树苗。
“我说忽必烈蠢,是因为他这两次征讨倭国,全都在四月到九月,这几个月正是海上大风频繁的时节。”朱雄英道,“他不遇上大风谁遇上大风。”
“你是说,只要找对合适的季节就能规避开海上飓风?”皇帝朱元璋捋着胡须,若有所思道,“是不是跟你小册子上那什么季风、什么洋流有关?”
“是的!”朱雄英道,“就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些所以才会每次出师都会遇到飓风。”
“其实证实这一点很容易!”朱雄英道,“去大本堂那边藏书阁去找一找唐朝遣唐使的史料记载来!”
“你是想总结一下这些成功的遣唐使都是几月份出发的?”朱元璋看向朱雄英。
“算是吧!”朱雄英道,“更重要的是让大父知道,这海上飓风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因为他们是倭国人,咱们是汉人,就会保护倭国人的。”
“更何况,倭国人多数还是当年徐福带着的那三千童男女的后代,所以根本不必相信那些鬼话。”
“你怎么确定徐福带着的三千童男女成为了倭国的居住民?”朱元璋道。
“很明显啊!《汉书·地理志》中第一次记载了有倭国的存在。后来的光武帝刘秀接见了倭国使者还授予了金印。”朱雄英道,“这会不会过于巧合了,雇佣他们出海寻长生的金主秦朝亡了,就有倭国人岁时来朝贡了?”
“当时的航海技术可没有如今发达,他们就如同汪洋上的一叶扁舟,怎么就知道汉朝的存在?”朱雄英道,“其他西域诸国知晓大汉,那是张骞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大汉的名声,可海上的倭国怎么会那么巧就知道了?”
“也有可能是通过新罗知晓。”朱元璋道。
爷孙俩人交谈之际,太监抱着一摞书走了进来。
“陛下,太孙殿下,这些是关于遣唐使的一些记录。”
翻阅完之后,朱雄英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些成功东渡到中原大地的遣唐使大多数三月份出发的,大部分都是在一个月内达到了山东半岛附近登陆。
“大部分五六月份出发的遣唐使能成功到达山东半岛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了。”朱雄英道,“这就说明了,什么海神庇佑他们简直就是个笑话!”
“你这样一说,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朱元璋道,“选择在天气恶劣的时间段出海,不管是倭国人还是元鞑子都一样会遭到海上飓风的袭击。”
“你说的这个洋流和季风是如何影响这些飓风的呢?”朱元璋自然不太理解这些东西,“大孙,你跟咱好好说说!”
“那我就简单给大父说一下。”朱雄英道,“简单来说季风就是季节风。至于如何形成的,其实也很简单。”
“那夏季为例,海上凉快、地上热,所以这风就从海上吹到陆地,这也就是为什么江南多雨,北方少雨的原因之一,毕竟隔着海太远了。”
“到了冬天的话……”
“冬天就是相反的情况了,海洋上全是水,一定要比陆地上冷不少。所以,这风就从陆地吹到海上,是这样吗?”
朱元璋的回答让朱雄英不禁为之侧目,这理解能力真的是可以啊!
“那我们再来讲一讲洋流。洋流简单来说就是海水流动的方向,知晓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