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都城,兴庆府。
李元昊率领着仅剩的三万兵马逃回都城,心中苦闷不己。
首到现在,他都还无法接受自己兵败的事实。
他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败在弱不禁风的大宋手里,败在包拯这个书生手里。
奇耻大辱。
此次交兵,西夏折损将近二十万兵力、五万多匹宝马。
这样的损失,对党项部落来说,无疑是巨大而深重的。
李元昊心里虽然有万般的不甘,可也知道,要是继续打下去的话,迎接大夏的将是亡国灭种。
放在他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了一条路——求和。
待到大夏元气恢复之后,再报仇雪恨。
随即,连忙派人将佯攻延州的野利旺荣部召回,准备和大宋请和。
野利旺荣得知夏王兵败,急忙撤军。
不料刚刚撤兵,李士彬一声令下,五万大军齐出追击。
野利旺荣又折损的数千人马,不敢恋战,败逃回西夏。
包拯返回延州,重赏李士彬父子和林冲。
他知道,大宋反攻西夏的时机来了。
于是让韩琦依旧把守渭州,将岳家军,狄家军,蓝家军,鲁家军、武家军等全都调回延州,准备沿大路进攻西平府。
因为包拯知道,西夏游牧民族,原本就是一个好战的国度。
只有趁他病的时候,要了他命,才能永绝遗患。
否则,等他们恢复了元气之后,必定又会兴风作浪,侵犯边境,威胁大宋。
随即集结二十万兵力,狄青和蓝玉为前部先锋,岳飞、鲁智深和武松为后援。
“大人——”
就在这时,公孙策却站出来,似有所虑。
“学生知道大人痛恨党项人,然则如今西夏己经战败,无力再发动侵略。”
“学生以为,李元昊此番必会罢兵言和。”
“何不趁此机会,与西夏讲和。”
“大人若是兴兵,乃无义之兵,师出无名。”
听着公孙策这番迂腐之见,包拯轻笑道:“西夏自古便是我中原王朝的领土,本府兴兵讨伐,收回土地,名正言顺,何谓之无名?”
公孙策道:“话虽如此,然而,西夏国内尚有三十万兵马。大人若是主动进攻,党项人必然拼死抵抗,优势不在我,胜负难料。”
“更何况,大人刚大败李元昊,功高盖世,学生担心的是,朝中大臣在陛下面前进谗言,诋毁大人拥兵自重。”
“大宋历代君王,对出征在外的将领本就心存戒心,即便是当今皇上再宠幸大人。”
“可一旦大人的权势危及皇权,皇上能不防备大人么?”
“学生还望大人三思而行。”
“即便要攻打西夏,也须向朝廷禀报,看看皇上的意思。”
听到这里,包拯陷入短暂的沉默。
他岂能不知道公孙策所顾虑的这些。
可要是向朝廷禀报的话,以大宋朝臣的尿性,肯定会极力主张求和,绝不会允许他兴兵攻打西夏。
这才是包拯不请示朝廷的原因。
因为一旦请示朝廷,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和西夏握手言和,他班师回朝,没有其它可能性。
不过公孙策所说,也不是全无道理。
毕竟自己穿越的是没有野心,只想躲在家里苟安的宋朝。
这或许就是包拯最无奈的地方了。
就在这时,忽听军校来报:“大人,李元昊遣使求和。”
包拯略作思索,也想看看李元昊是什么态度,开什么样的条件。
于是叫请使者。
很快,西夏使者来到。
虽然也剃了头,可包拯一眼就看出他乃是汉人,眉头不由微微皱起。
“大夏中书令马元,见过包大人!”
“你就是马元?”包拯吃惊不小,想不到来人居然会是西夏的相国。
“正是!”马元不卑不亢。
包拯哂笑一声:“马相国卖国求荣,可谓是春风得意啊!”
马元心知包拯这是在讽刺他是卖国贼,却是一脸的不在乎,嘴角勾起一丝轻笑:
“包大人此话差矣。”
“圣人云,君不正,则臣投他国。”
“贤臣择主而事!”
“是大宋先抛弃的我,而非我抛弃的大宋。”
包拯道:“不错,本府承认你确实有过人之才,大宋未能通过科举选拔你入朝为官,令人叹息。然而,这难道就是你卖国投敌的理由么?”
马元笑道:“既然大宋不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