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在下择主而事,有何不可?在下如今归为大夏相国,足见在下的选择是明智之举。倘若继续留在大宋,我现在只怕还在忙于科考吧!”
包拯闻言,反倒无言以对。
思索了良久才道:“大宋地大物博,人口广袤,学子更是层出不穷,难免有兼顾不到之人。”
“你投靠李元昊,虽得意一时,然而如今本府己集结兵力,准备荡平西夏。”
“西夏若灭,阁下又该何去何从?”
马元听后,哈哈大笑了几声:“不错,大夏是吃了败仗,我也承认,包大人的确是旷世奇才。”
“然而,大夏如今尚有三十万兵力,足以防御,包大人若是率兵攻打,不知又有多少把握能荡平大夏。”
“更何况,大宋乃是文臣当政,相互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除异己。”
“大宋历代君主对武将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猜疑。”
“包大人如今功高震主,难道当真一点都不担心遭到天子的猜疑么?”
包拯现在终于明白为何李元昊要派马元来做这个使者了。
果然还是宋人最了解大宋的弱点。
略加思索后,包拯回说道:“本府的前程,就不劳你操心了!你还是担心西夏的命运和自己吧!”
马元道:“我只是据实而言,为包大人的将来考虑。”
“当然,这也关系到大宋和大夏的两国的将来,我不能不提!”
“是战是和,还请包大人斟酌而行。”
包拯笑道:“李元昊大败而归,折损二十万精锐,是战是和,如今己由不得李元昊,而在本府。”
包拯说得斩钉截铁,身上那股威严和气势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住。
没办法,打胜仗,的确可以为所欲为,就是这么嚣张。
马元一顿:“不错,大夏的确是吃了败仗,可大军主力尚存,包大人若一意孤行,率兵攻打,未必能讨到便宜。”
“然而若是和……”
“一可避免朝廷的猜疑。”
“二来,我家大王愿取消帝号,降为国主,向大宋俯首称臣,永不再反。”
“同时,大夏愿献一万匹宝马与大宋,两国互不侵犯,重开榷场,互通有无。”
“如此,则两国百姓可免受战乱之苦。”
“不知包大人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