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正家出来后,一行人沿着小路往回走。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dakaita.com
走着走着,沈书突然想起找木匠的事儿,便对沈婉兮和马紫茵说道:“我记得张木匠家就在这附近,反正顺路,咱们拐过去看看,问问他能不能接咱们建房的木工活儿。”
沈婉兮和马紫茵觉得有理,便跟着沈书改变了方向。
不多时,他们便来到了张木匠家。
张木匠家的小院里堆满了木材和各种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
张木匠正坐在院子里,专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板。
沈书走上前去,礼貌地拱了拱手,说道:“张叔,打扰您了。我们家想建房,想请您帮忙做些家具,不知您有没有时间?”
张木匠抬起头,看了看沈书等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擦了擦手,笑着问道:“哦?建房啊,不知你们什么时候开工,工期大概多久?”
沈书便将建房的计划和工期大致说了一遍,还补充道:“我们这边急着建房,所以想尽快确定下来。张叔,您要是能接这活儿,我们感激不尽。”
张木匠思索了片刻,脸上露出欣然的笑容,点头说道:“行,阿书,我看这时间安排还能错开,我接下了。我也知道你们建房是大事儿,保证给你们把活儿做好。”
沈婉兮和马紫茵听了,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沈婉兮说道:“太感谢张叔了,有您帮忙,我们就放心了。”
马紫茵也在一旁说道:“是啊,张师傅,以后还请您多费心。”
张木匠摆摆手,笑着说:“你们太客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应该的。你们把具体的要求和样式跟我说说,我心里好有个数。”
于是,沈书便拿出了门窗,家具的样式和尺寸等。
张木匠不时提出一些专业的建议,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气氛融洽而和谐。
到了约定动工的那天,晨曦初露,天边泛起鱼肚白,李二柱便早早地带着一帮十二三个人的施工队伍来到了沈家。
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挑着担子、扛着工具,浩浩荡荡地走进了院子。
沈书、沈婉兮等人早已在院子里等候,看到李二柱一行人,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沈书快步迎上前去,热情地招呼道:“李师傅,您来得可真早啊,辛苦各位师傅了!”
李二柱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说道:“沈兄弟,咱们这事儿可不能耽搁,早点开工,也能早点完工不是?”
随后,李二柱转身对身后的工人说道:“大家把工具都放好,一会儿听我安排,先把场地清理一下。”
工人们纷纷应诺,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有的放下担子,取出工具摆放整齐;有的拿起扫帚,清扫院子里的杂物;还有的在李二柱的指挥下,测量场地,确定房屋的基础位置。
来做小工的村民也已经到了,再帮忙收拾。
沈婉兮给大家端来了茶水,笑着说道:“各位师傅,先喝口水,歇一歇,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们说。”
工人们纷纷道谢,接过茶水,润了润喉后,又投入到工作中。
李二柱拿着图纸,仔细地给几个工人讲解着施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咱们先从地基开始挖,一定要挖得平整,深度也要够。这房子要想建得牢固,地基可是关键。”
工人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明白。
很快,工地上便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铲子挖地的声音、锤子敲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乐章。
沈家人站在一旁,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那温馨舒适的新家。
开工后,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一大帮人分成两班,一班投身马紫茵的建房工程,另一班则专注于沈婉兮家的建设。
李二柱带来的工人不包吃住,他们便在工地旁搭起简易棚子,还从村里找了一位热心的大婶帮忙做饭,每天付给大婶十文钱。
做饭的食材也都从村子里采购,既方便又新鲜。
每个小工一天五十文钱,虽然不包吃住,但在当时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大家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卯足了劲儿干活。
清晨,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村子,工地上就已响起劳作的声音;
傍晚,余晖散尽,大家才带着一天的疲惫收工。
一个月过去,沈婉兮看着工程进度,心中有些着急。
她深知照此速度,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