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零一章 个性

第一百零一章 个性

真硬!

一锤子下去,就跟凿在石头上一样。

我心里顿时有点小失望。

之前说过,到了汉代,墓砖的烧制技术达到成熟,砖室墓渐渐取代了土坑墓。

但墓砖的形制,分空心和实心。

西汉时期,墓砖多为空心砖,一般是箱形和屋脊形两种。

实心砖也有,但太少见了。

这是生产力的限制导致的,因为相比于实心砖,空心砖更容易烧制。

直到西汉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制砖技艺的进一步提升,实心砖开始增多,东汉时期则开始广泛应用。

这就说明,我脚底下这个,九成概率是个东汉墓。

唉~

西汉变东汉,收入少一半。

真特娘倒霉催的……

火星飞溅,砖石摧崩。

一声声凿击灌顶的铿鸣,响彻在盗洞之中。

这是纯纯的野路子行径。

但没办法。

毕竟我手上工具不全,只能先凿碎一块,然后再一点点往旁边拆。

“嗯?怎么还有一层?”

脚下券顶的弧度和坡度都不大,且纵向十分平直,说明是墓道而非墓室。

但当我拆掉两块墓砖后,却发现,下方居然不是黑黝黝的洞口,而是又一层墓砖砌筑的墓道券顶。

这是怎么回事?

虽说两汉时期墓砖的演变相对明显,但券顶的砌筑工艺是相同的。

多是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这两种。

其中纵联是主流。

即将条砖沿墓道的方向纵向排列,砖块之间相互交错咬合,从而使券顶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这种砌筑方式稳定性强,经过土层挤压后,能无视热胀冷缩,只要不碰上大型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滑坡之类的,即便千百年过去,也始终坚固无比,因此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但甭管怎么砌,汉代墓道大多都是单层券顶。

这怎么又出现一层?

真是奇怪?

“雾草……”

“难不成……?”

我立即放下刨锤,拿起一块墓砖仔细查看上头的纹饰。

常见的菱格纹。

不过形制相对简洁单一,没有类似网格、折尺、同心圆之类杂七杂八的搭配。

愣了两秒,我脑子里忽然涌现出一个新的猜测,心脏又开始砰砰跳。

“别介别介,可别介啊……”

我立即抓起刨锤猛凿,同时在心里疯狂祈祷。

东汉就东汉,能给我出几个肉墩子也行啊!

汉代!汉代!汉代!

嗯!

见了膏泥土,必定是汉墓!

咵啦——

第二层券顶被凿穿。

黢黑的孔洞映入眼帘。

密封性非常好,凉风嗖嗖的往里头灌。

手电光晃了一下,不是很高,也就两米左右。

我心里忐忑至极,一点点将洞口扩到四十公分大小。

不能再大了,否则容易堵不上。

通风的空档,我继续用荆条加固膏泥层,嘴里神神叨叨的说:“建新哥保佑、冯抄手保佑、小诚的列祖列宗保佑……”

“平川,你嘀嘀咕咕说啥呢?”

“昂?”

一抬头,郝润趴在盗洞上方,露着个小脑袋。

“没有,没说啥!”

看了下手表,已经通风十五分钟,快两点了。

我摘掉口罩对郝润说:“我要下去了,记着观察膏泥层,如果荆条动了,就立刻拽绳子大声喊。”

手台就买了俩,只能用这种笨方法。

这就是当年。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完全是在拿命去拼。

如果换了现在,只要见到膏泥,我无论如何也会准备齐全再……

不,不对。

什么特么的膏泥?

我已经洗心革面了,除了搓澡泥、火山泥,现在我什么泥都不会见到!

“知道了平川,你……你小心!”郝润紧张的声音从盗洞上方传来。

我说放心,一小会就出来。

说完我还对着郝润漏出一个笑脸,也不知道她看没看请。

噗通!

纵身跳进墓道。

我扶着头灯,缓缓朝两侧望去。

看清墙壁的刹那,我只觉心里咯噔一下!

墓砖四顺一丁、墓室壁自下而上逐渐内拢、墓道整体还呈现台阶式收缩的状态。

不想错过《倒斗》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