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九章 古玉地弯

第十九章 古玉地弯

寒凉的气息愈发深重。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

我心头一动,猛地想起几个月前,在青州开金刚墙时的经历。

卧槽?

该不会碰见那东西吧?

别介啊……

这荒郊野岭的,可没地方搞鸡去!

可没想到,把头确微微一笑:“有点儿意思……”

“把头,这、这咋回事儿啊?”南瓜缩着脖子追问,眼睛里满是惊恐。

“赶紧的,弄开你们就懂了!”

虽然搞不懂,但看把头淡定自若的模样,我顿时不怕了,直接用出了十二分的力气。

吱嘎——

靠我这一侧的棺盖,直接被撬起了好几公分。

南瓜深吸口气,也跟着发力,随后只听咣当一声,厚重的棺盖滑落,重重磕在了木椁内壁上!

刹那间,温润的色泽映入眼帘。

玉器。

玉壶、玉碗、玉杯、玉璧、玉圭、玉琮……大大小小、琳琅满目,材质多以白玉为主,形制从隋唐到先秦,历朝历代的都有。

我惊呆了。

太多了,少说也得二百件往上,均匀的铺在锦被之上!

唉!

可惜啊。

可惜不是青铜器,不然就这一票,以后都不用再下墓了。

然而这也没办法,这就行情的变化。

今时今日,陪葬品中玉器远不如青铜器和金银器值钱,甚至于有的时候,还比不过瓷器。

但在遥远的一千多年前,玉器绝对是最贵的。

可以想见,当年这老前辈趁着兵荒马乱,搞了多少点子,金银器融了变现,玉器背回草原,至于青铜器……估计大概率就留在坑里没动,时至今日,必然早就烂成了渣渣。

“嘶……”

手一靠近,近乎冰寒彻骨。

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寒气的来源。

“卧槽!”

就这时,只听噌楞一声!

我猛然抬头,却见南瓜已经跑到把头身边,惊慌失措的抱住了把头的胳膊!

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我立即照做,也赶忙跑把头身边。

“咋了啊?”

南瓜都快哭了。

他哆哆嗦嗦的抬起手指向棺内:“见见见、见鬼了!软……软的!”

“软的?”

我琢磨了一下,脑子里猛地想起了一件事。

在文化市场的那几个月里,我曾竟看过一本叫《古玉辨》的书,是清朝一个叫刘大同的人写的。

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玉如土中年久,其质即软,如不软,则色不能沁。至出土后,亦有软硬之分,硬者易辨,软者形同枯骨,或如瓦砾,此皆由地气所致,见者多不能辨,每见一器,一半软一般硬,硬者以刀试之,不能入,软者以指甲划之,即碎如泥土,但盘之日久,则软者亦坚不可破,此不可不知者也。”

当时我看见这段文字后,就觉得这个刘大同是在吹牛逼。

玉是石头,怎么可能会变软?

更何况那时候我已经下过斗,也曾亲手掏出过玉器,却根本没见有这种情况。

不过本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我就去市场里面,向一些混熟了的老板请教,但得到的答案却完全不同,有肯定也有否定。

其中有个人说的最玄乎,他告诉我是真的,这种现象叫做“古玉地弯”,又称之为“地障”,而且他还说他曾收到过一件玉佩,被弯成了月牙形!

原本我都信了。

可听到后边这话后,我心中顿时冷笑:上坟烧报纸,你特么糊弄鬼呢!

再后来,青州那边就出事,这事儿我也就忘到了姥姥家。

于是我立即问:“把头,这是不是地弯现象啊?”

把头满意的笑了笑,颔首道:“不错,你还知道这个。”

被夸了,我有点得意。

但看南瓜还是佝佝偻偻的缩在把头身边,就对他说:“你看你这吓人叨怪的,真怂,至于的么!”

南瓜满脸涨红:“你、你还不是也跑过来了!”

“额这……这都怪你!”

我狡辩说:“我这是被你吓的,还有以后在墓里不要说那个字。”

“哪个?”

我对南瓜比了个口型,他点点头表示记住。

完后我有心见识见识地弯现象,就想上手去摸,但刚要接触到一件玉器时,手又停住了。

“把头,没毒吧,能不能摸?”

“没事儿,长长见

不想错过《倒斗》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