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 瞻仰岳母遗容现蹊跷,1998年十堰市“5·6”特大凶杀案侦

但此时家中己无现金,估计己被罪犯抢走;

第六,从死者居住场所位置特殊以及死者平时防范意识很强等方面分析,陌生人很难进入室内,所以可排除流窜作案的可能。

综合上述各点,做出了如下判断:1、此案系熟人所为,并且只有一个人;2、罪犯在作案前经过了充分准备;3、此案为入室杀人抢劫案。

根据调查走访和现场勘察所获,专案组做了认真研究,按照划定的范围制定了相应措施,很快各种线索便不断反映上来。

案发次日上午9时死者女儿反映说,她母亲的远房外甥沈家兄弟曾来过这里,对她家环境和一些情况比较熟悉,还曾和她母亲借过钱,至今未还。

据此,将沈家兄弟列为重点嫌疑对象。

沈家的长兄名叫沈书应,24岁,初中文化,郧西县马鞍乡余树村人。现在十堰打工,租住在三堰;其弟沈书学,23岁,初中文化,无业,现租住十堰,具体地址不详。

专案组对警力作了初步安排,以派出所为基础,刑警队为主力,全市撒网,重点出击。

5月7日,专案组兵分两路日夜兼程赶往马鞍乡余树村5组,当晚12点即将沈氏兄弟的住处包围,但他们没在那里,扑了个空。

侦查员迅速就地展开调查工作,很快从沈母处得知,沈书应的女友王小丽在十堰宾馆上班。专案组立即控制了王小丽。经耐心说服教育,王小丽同意带路去沈书应的藏身地——三堰夹皮沟。但当侦查人员赶到那里时,己是人去楼空。侦查员马上又带着王小丽首扑十堰老街沈书学的住处,于3点10分将沈书学抓获。并从他的住处搜出与杀人现场相同的塑料绳一根。

审讯室里,沈书学显得十分镇定。面对审讯,对答如流,没露出一点破绽。就在这时又有人反映沈书应又去了杨家沟,详细住址不清,一时难以找到。但从其原住处也搜出与现场相同的一根塑料绳索。

为了抓获沈书应迅速调集了50名民警,对杨家沟进行全面突击清查,依然没有抓获。但大家没有气馁,又抓住王小丽与沈书应的特殊关系,对他实行诱捕。狡猾多端的沈书应几次改变与她见面的地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巧妙周旋,终于在三堰长途汽车站院内将其抓获。

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同时,现场复查及物证处理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5月7日上午,技术人员在死者亲属陪同下再次对现场进行复检。提取了22件可能被作案人翻动过的物品,力求从这些物品中找到蛛丝马迹。为了尽快将所有物品处理完毕,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从所提取的物品上分别利用刷显、熏显及多波段光源提取了指纹12枚。为迅速辨别其真伪,技术人员又将条件较好的指纹和包括死者在内的共32名亲属的指纹全部输入微机,进行指纹自动比对。很快排除了其中较为清晰的9枚指纹;另外三枚因残缺无法检索。

痕检员只好将这3枚残缺指纹与32名死者亲属的指纹逐一比对排除,最后认定从衣柜中的一个军功章盒上面提取的残缺指纹,极有可能为作案人所留。从而为该案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沈书学落网后并不知道沈书应也很快被抓获。这就为各个击破提供了有利条件,决定对沈书应实行“冷处理”,首先在心理上给他造成压力。这时的沈书应表面上也是若无其事,毫无惊恐和惧怕,具有一定的反审讯心理素质。审讯继续僵持着,正义与邪恶在无声中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正当审讯工作缓慢而艰难地进行时,技术队的痕检人员也在紧张地将沈氏兄弟的指纹与现场指纹做认真比对。因现场指纹条件较差,检验难度很大。经过通宵达旦的比对检验,终于有了结论:现场军功章盒上的那枚残缺的指纹系沈书应右手拇指所留。

这一消息很快鼓舞了专案组,审讯人员胸有成竹地再次对二沈展开了强大的攻势。在铁的证据面前,沈书应只得供认他利用亲戚关系骗王思秀给他开了门,入室杀人抢劫现金5000多元的犯罪事实。

沈书应交代:他于1998年来到十堰,曾多次到过王思秀家。并在她家住过一段时间,后租住夹皮沟。王思秀曾帮他介绍工作,在邮电局做临时工。干了三个月以后,他嫌工资低便辞职了。由于无固定收入,又追求奢侈生活,便不择手段地捞钱。于是就把手伸向了曾经爱他、帮他的恩人——大姨妈王思秀的身上。

作此案前,沈书应曾多次盗窃均未得手。当他与同在十堰打工的弟弟商量打算抢劫时,两人一拍即合。开始沈书学计划合伙去偷,沈书应则说偷窃太难,容易被人捉住,不如去抢,可到哪儿去抢,去抢谁?沈书应稍加思索就想到了军分区大院

不想错过《那些轰动一时的大案奇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