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52章 “杀人”合同,1995年开封县汪王村“8·18”离奇凶杀案

种种疑点,促使王中志断然拍板:重新调查并传讯王傻海兄弟!

“青海,你咋知道杀人之事?”在村里一间简陋的房子里,干警们摆开一副决战之势,问话单刀首入。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听说的。”

“听谁说的?”

“村里的几个媳妇。”

“请说说详细情况。”

“早上,我起床后到大街上遛,碰到几个媳妇,正议论,说‘昨晚,小安叫人杀了’。”

干警们立即就此展开调查。几个被调查的媳妇一听,马上破口大骂:“这个挨刀的,谁跟他说过?!俺啥时见过他?他想栽赃不是?!”

王青海难以自圆其说,胜负终于初见分晓。

“这事要是搁到我头上,我可真是冤枉。”由臭硬、狡辩到推诿,王青海头冒虚汗,此时的他也许真恨不得割掉那多嘴的舌头。

“我们是公安机关,不会冤枉好人,也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王青海“抗”不住了,终于开口:“我说实话,小安肯定不是俺兄弟杀的。”

“那是谁?”

“要是,一准是王中才!”

“有啥凭据?”

“俺哥曾跟他商量过,具体咋商量的,我也不清楚。”

一个不曾被重视的名字摆在了显眼的位置上。诸干警一鼓作气,将王中才、王傻海等一并擒获。

王傻海很快招供。

王中才坚不吐口。

王中才,汪王村有名的屠夫,一向心狠手辣,阴险狡诈,平日里嗜钱如命。用农村的话说他是“心里搁事”。此次被审,他或装聋作哑,或“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人正题。但,干警们横心以对,并非仅凭王傻海的口供,更重要的是握有一“真凭实据”。“真凭实据”其实是“一场游戏”。

经调查,平日杀猪为生的王中才家藏三把剔骨刀,但在拘留王中才时,干警们在其家中仅搜出两把,而另一把哪儿去了?作为“杀手锏”,干警们并未首逼王中才,而是旁敲侧击,询问王妻。

王妻坚决断言:“家中就只有这两把刀。”

反复询问,坚不改口。

事后证明,此把“不翼而飞”的剔骨刀同此案毫无干系。王妻“遮遮掩掩”的目的何在?

请听案情大白后王妻的“后悔药”:“刀不见了,我想人肯定是中才杀的,所以我想保他。”谁知弄巧成拙。

言归正传。王中志下令:“加大火力!”终于,汗流如淌的王中才招架不住猛烈的“火力”,内心那仿佛坚厚而实际上虚如薄纸的防线终于被突破了,他开口了……神秘揭开,真相大白,留给人们的是惊奇和困惑。

话说当年,王傻海被莫名其妙地痛殴一顿后,又气又恨地返回家中,听罢一番痛诉,王家西兄弟恨得咬牙切齿:此仇不报,枉为男人!

报仇,如何报?这么多年的积怨,要“新账老账”一起算,既打,就打残他!让他这辈子也横不起!

一日傍晚,几盅烈酒壮胆,王傻海醉醺醺地来到“拜把兄弟”同村屠户王中才家。

“大哥,借我一把杀猪刀!”

“干啥?杀猪?”

“我要宰人!”

王中才打了个激灵,稳稳神,瞪大眼睛:“喝多了吧?”

“我要捅死小安!”王傻海加重语气地说。

听得“把兄弟”一番诉说,素日精明的王中才“沉着若定”,一番形势分析:“傻海呀,杀人不是闹着玩,打死,你得抵命;打残了呢,更不值,得掏好几千块钱。”

言及此,狡诈、阴险的王中才故意顿了顿,作出一副侠义心肠的模样:“要我说啊,不如想个办法,做得人不知鬼不觉。”

“啥法?”经此一说,王傻海有些泄气。

“咱朋友一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叫人欺负了,我这个当哥的不能不管,这样吧,我找个人,替你报仇,你也就用不着自己动手了,不过……”说到这儿,王中才留一个“悬念”。

“不过啥?条件,任你说!”满腔“仇恨怒火”的王傻海有些心急。

“就是钱的事,天塌地陷的事,总不能承个情、道声谢就完事吧。”

于是,两人经过一再讨价还价,终于商定:请人当“杀手”,挖掉小安一双眼睛,王傻海付3000元;杀死,则掏5000元!

一个“杀人”合同就这么订立。

在这些被狭隘占据了整个心灵的人的心中,良知早己荡然无存了。

数日后,未见动静,王傻海再次来到王中才家:“这活儿咋做呀,啥时候做?”

王中才不慌不

不想错过《那些轰动一时的大案奇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