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1章 婚俗禁忌

老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咱们中国人结婚那些老讲究啊,真比《红楼梦》里头的规矩还多。本文搜:常看书 changks.com 免费阅读就拿选月份这事儿来说,您知道为啥老辈人最怕六月办喜事吗?《中华传统婚俗研究》里写得明明白白,六月是"半年月",老一辈觉得这时候结婚就像在时间上劈了个叉,容易闹出"半月夫妻"的幺蛾子。这说法听着玄乎,但科学上还真能找到点门道——农历六月正是三伏天最闷热的时候,您想想看,新郎穿着厚缎子婚服,新娘顶着十几斤的凤冠,这要赶上大中午拜堂,别说夫妻和睦了,中暑晕过去都有可能。所以这禁忌啊,八成是老祖宗用谐音梗给后人提个醒儿呢。

七月结婚更是个雷区,中元节前后那真是处处讲究。我三舅姥爷家表姐当年不信邪,非在七月半办婚礼,结果婚车被送寒衣的队伍堵在半道两个钟头。老话说"鬼门开时莫结缘",《中国民俗史》里记载着明清时期就有"七月嫁娶,阴司记名"的说法。现代人听着觉得迷信,但您仔细琢磨,农历七月正是秋老虎肆虐、食物容易腐败的月份,古时候又没有冰箱,婚宴上的吃食变质引发集体腹泻的事儿可不少见。这"鬼夫妻"的忌讳,说不定就是古代公共卫生事故演化来的警示。

说完了月份讲究,咱再唠唠订婚时那个扇子禁忌。去年我发小订婚宴上闹过笑话,大夏天三十八度高温,丈母娘愣是把酒店空调遥控器藏起来了,就因为准新郎热得想掏折扇。老话讲"扇子扇姻缘,一扇两不见",这谐音忌讳在《婚俗禁忌考》里有详细记载。不过从心理学角度看,扇子"哗啦"一开确实容易分散注意力,您想啊,新人正交换信物呢,这边"啪"地抖开把大折扇,好好的浪漫氛围全给扇没了。再说古代扇子常用来遮面,这要订婚宴上来这么一出,不知道的还以为新娘子要演《倩女幽魂》呢。

新房布置的讲究那更是门学问,我二姑家表弟结婚那会儿,婚庆公司差点让老太太拿笤帚赶出去——设计师要把婚床对着五斗柜的尖角摆。老辈人讲究"尖角冲床,夫妻分房",这说法在《家居风水与人体健康》里还真有科学解释:尖锐物体容易造成心理压迫感,睡觉时潜意识总觉得有东西对着,长期下来确实影响睡眠质量。您想啊,新婚夫妻本来就没羞没臊的,要是天天睡不安稳,可不就得闹矛盾么?

说到结婚当天的规矩,最让我开眼的是山东某地的"食饼习俗"。新娘子得亲手做三百张薄饼分给宾客,自己却一口不能尝。去年参加个婚礼,新娘饿得前胸贴后背,趁人不注意偷咬了口饼角,结果被眼尖的姑婆逮个正着,当场急得首掉眼泪。这习俗在《民间饮食禁忌》里说是怕新娘"吃光福气",但按营养学分析,新娘子从凌晨三点化妆到晚上敬酒,十几个小时粒米未进,这要真吃下干巴巴的面饼,怕不是得胃胀气闹洞房。

跨门槛的讲究更有意思,我见过最较真的场面是在山西一场婚礼上——新娘的秀禾服裙摆太厚重,连着三次被门槛绊住,最后新郎首接给抱过去的。老话讲"踩了门槛断了梁",这忌讳在《建筑民俗》里能找到根源:古时候门槛是家宅的"挡煞屏障",木质结构最怕潮气侵蚀。您想想,新娘子要是穿着湿漉漉的绣鞋踩上去,日积月累真可能把门槛踩烂了。现代楼房虽然没门槛了,但这规矩倒成了考验新郎体力的保留节目。

再说说新娘不能碰口袋这事儿,我小姨子结婚那天的敬酒服是特制的——所有口袋都用红线缝死了。这讲究在《服饰民俗》里记载是"防着带走娘家财运",不过从经济学角度看,古代女子出嫁时要带走大量嫁妆,要是在衣服里缝个暗袋藏私房钱,娘家人确实得防着点。现在倒好,新娘们光明正大带着银行卡出嫁,这禁忌反倒成了婚庆公司推销无口袋礼服的由头。

婚礼结束不说"再见"这个规矩,去年在杭州闹过笑话。新人站在酒店门口送客,有个缺心眼的伴郎来了句"明年再聚啊",新郎脸当场就绿了。这忌讳在《语言民俗研究》里说是避讳"再婚"之意,不过从传播学角度看,婚礼当天宾客们喝了满肚子酒,这要挨个说"再见",保不齐就有醉鬼当真再来蹭饭的。现在年轻人都改说"常联系",既体面又避了忌讳。

孕妇避婚这个讲究最让我感慨,前年老家有个孕妇非要给闺蜜当伴娘,结果被七大姑八大姨念叨了半年。《生育禁忌考》里说这是怕"冲喜",但用现代医学解释,婚礼现场人多拥挤、鞭炮震天,确实不适合孕妇参与。我见过最科学的处理是北京某五星级酒店,专门给送亲孕妇准备了隔音休息室,既照顾了习俗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回门禁忌里那个"不能留宿"的规矩,我堂哥当年就栽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