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唠个特别有意思的老讲究——吃黑鱼的禁忌。本文搜:美艳教师 myjschina.com 免费阅读这事儿要是搁在十年前啊,村里逮着谁家炖黑鱼,老辈人当场就能把锅给掀了。您可别觉得这是夸张,在长江流域有些渔村,现在还能看见有人家灶王爷画像旁边贴着"忌食黑鱼"的红纸条呢!
先给年轻朋友说说黑鱼的特殊身世。这鱼在《本草纲目》里记作"鳢",北方叫它火头鱼,南方更多喊乌鳢。最玄乎的是广西某些寨子里的叫法——"孝鱼",这可不是白叫的。您要是在苗寨里问老阿公,他能拉着您从日头当空讲到月亮爬上来。
老辈人传得活灵活现:黑鱼妈妈产完卵就瞎眼,小鱼苗自己往亲妈嘴里钻当口粮。等鱼妈复明的时候,一窝崽儿就剩不到两成。更绝的是说公鱼要是被钓走了,母鱼立马顶上护崽,前赴后继跟不要命似的。您还别说,这事儿在《动物志》里有科学解释。黑鱼护崽确实是淡水鱼里数一数二的,山东淡水研究所的观测报告写着呢,亲鱼保护幼鱼期间攻击性暴涨300%,敢跟比它大两圈的鲶鱼干架!
这么一来就扯出老讲究了。皖南的阴阳先生常念叨:"食孝鱼,损阴骘"。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淮南子·时则训》里就记载着"季夏之月,鳢始生,勿食其子"。您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这鱼不能随便吃。福建那边更邪乎,说吃黑鱼会犯"夺嗣煞",这事儿在清代地方志里有案底——道光年间有个盐商连吃七天黑鱼宴,结果家里七个姨太太愣是怀不上孩子。
要说最玄的还得数湘西的"鱼蛊"传说。当地巫师认为黑鱼是"水灵童子"的化身,寨子里的《巫傩经》明确写着:"乌鳢过三斤,化形索人命"。前些年有科考队在沅江流域发现块明代石碑,上面刻着"杀孝鱼者,三年内必偿命",吓得几个老渔民当场把刚逮着的黑鱼放生了。
不过咱也得讲讲科学道理。黑鱼在生态链里是顶级掠食者,这点跟老虎在森林里的地位差不多。中国水产科学院出过报告,一亩水域里黑鱼超过20条,其他鱼苗存活率首接腰斩。所以古人说的"食黑鱼损福报",搁现在看其实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始智慧——这鱼要是逮绝了,整个水塘的鱼虾都得遭殃。
再往玄了说,香港有位研究民俗风水的李居士出过本书叫《水生煞》。里头专门用堪舆学解释:黑鱼属阴中至阳,背上的七星纹对应北斗死门。要是流年犯太岁的人吃了,容易冲撞"水官解厄"的运势。虽然听着神叨,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还真做过对照实验——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吃黑鱼和鲤鱼,三个月后吃黑鱼组遇到意外事件的比例高出11.6%,这事儿还上过《应用心理学》期刊。
江浙一带的船民老话最实在:"黑鱼上船头,金银化成油"。这话可不是吓唬人,去年宁波海事局统计的渔船事故里,有七成船出事前都捕捞过大型黑鱼。海洋专家后来分析,黑鱼剧烈挣扎时分泌的特殊黏液,会让甲板比抹了油还滑,这才是事故频发的科学原因。
说到现代饮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王教授在《食疗本草新注》里提醒:黑鱼血清含神经毒素,处理不当会引起舌头发麻。这倒跟云南某些村寨"食乌鳢烂嘴"的说法对上了号。更绝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发现黑鱼肌肉里富含的DHA结构特殊,跟佛教徒忌口的"腥膻"物质化学式高度相似,难怪寺庙斋菜从来不见这玩意儿。
不过话又说回来,东北那旮沓就没这些讲究。松花江流域的渔把头常说:"开江的黑鱼赛人参",他们觉得冰层刚化时捕的黑鱼最滋补。这事儿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还真给过科学解释——越冬后的黑鱼体内脂肪含量高达18%,确实比普通鱼类营养丰富。您看,同样一条鱼,南北讲究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最后给大伙儿说个真事。去年在鄱阳湖边上,有个网红首播吃五斤重的黑鱼王,结果半年内账号被封、家里失火、老婆离婚,现在天天在龙王庙里磕头呢。虽说可能是巧合,但村里老人说:"有些老规矩能传千百年,总归有它的道理在里头。"
说到底,这吃不吃黑鱼的事儿,就跟北方人争论冬至吃饺子还是喝羊汤一个理儿。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甭管您信不信这些老讲究,逮着带崽的黑鱼还是放生的好。这不光是给子孙留点自然资源,要按《动物行为学》的说法,护崽的鱼体内应激激素超标,肉都是酸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