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这疙瘩有句老话:"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本文搜:狐恋文学 hulianwx.com 免费阅读"这话我打小就记着,那时候我爷叼着旱烟袋,蹲在火炕边上跟我掰扯:"小子你可记住喽,这三样里头最金贵的就是那‘地精娃娃’,那可是长白山的灵气养出来的活宝贝!"
您可别以为这是老辈人瞎讲究。我去年在沈阳故宫翻腾出本《盛京通志》,上头白纸黑字写着:"人参,地精也,千年成形,夜伏昼出。"这话搁现在听着玄乎,可您要是见过山里人挖参的阵仗,保准得信三分——前年我在抚松县见过个老把头,他脖子上挂的那串铜钱都包浆了,说是太爷爷传下来的"寻宝钱"。您猜怎么着?那钱串子上还真盘着条小蛇,老把头管这叫"柳家仙",说是能帮着找棒槌。
要说挖参这活儿,讲究大得能写本天书。您知道进山前得咋准备吗?可不是扛把铁锹就能上的。我二舅姥爷当年是长白山有名的"边棍",他跟我说过,正经的挖参队伍得带齐"八大件":鹿骨签子得用老鹿腿骨磨的,说是能镇住地气;红绳得拿朱砂染过,说是防着人参娃娃土遁;就连装参的棒槌锁都得是榆木雕的,说是榆木属阴能养参魂。您要问这科学吗?吉林农大李教授在《东北药用植物考》里写过,红绳其实是防参须断裂的土法子,朱砂能防虫蛀,这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进山那天讲究更大。天不亮就得在村口老槐树下烧黄表纸,我亲眼见过老把头拿着罗盘对着日头比划,嘴里念叨着"甲子乙丑海中金"。您别笑,去年《民俗研究》上发过论文,说这是古代天干地支定位法,跟现在的GPS定位原理差不多。队伍里要是有谁打喷嚏放屁,立马就得打道回府——老辈人说这是冲撞山神,科学家解释说这其实是防止传染病在山里扩散。
到了林子里,那规矩更多得像树叶子。见着人参不能首接喊,得大喝一声"棒槌!"这可不是瞎咋呼,《长白山志》里记着,光绪年间有个愣头青喊了句"好大萝卜",结果整片参地三年没出过五品叶。科学家现在说这是条件反射,突然的喊声能让采参人集中注意力,免得误伤参须。不过您要是在林子里看见系红绳的树,可千万绕着走——那是"砍兆头",老把头们用刀在树上刻道道,一道杠代表一伙人,五道杠就是告诉后来者这儿出过五品叶参。中国林科院去年还专门研究过这些"树皮信",发现能有效避免重复采挖。
最玄乎的得数"抬参"的功夫。我亲眼见过老把式用鹿骨签子慢慢挑土,那小心劲儿比考古队挖文物还仔细。这时候全队人都得憋着气,连放屁都得夹紧了——老话说人气儿太重会惊着参魂。吉林大学王教授在《植物神经学研究》里提过,人参皂苷接触唾液酶会加速分解,所以采参时确实得少说话。等参身子全露出来了,得用苔藓裹着青苔泥包好,这叫"还魂衣",现在药材商验货,看见带青泥的参都抢着要,说是保鲜效果好。
您要是觉得这些规矩都是迷信,那我给您说个真事。八五年那会儿,有个地质队在老黑山探矿,拿着金属探测器满山转,结果在片老林子里撞见棵系着红绳的老松树。带队的偏不信邪,非要在周围开挖,结果当天晚上全队人上吐下泻。最后还是请了村里的老把头去做了场"谢山神",第二天就在树根底下挖出苗六品叶——这事上了当年的《中医药报》,现在还成了解说民俗禁忌的典型案例。
说到底,这些老讲究就像人参的参须,看着弯弯绕绕,里头都有道理。您说那"人参娃娃会跑"的传说玄乎?东北师大张教授做过实验,人参在特定光照下会产生向地性运动,看着就跟挪窝似的。再说那"钱串子引参"的说法,动物学家发现蛇类确实对人参皂苷气味敏感,这可比金属探测器好使多了。
所以啊,别以为老辈人的规矩都是瞎扯淡。就拿我三叔公来说,去年在二道白河撞见苗"转胎参",就是白天看着是五品叶,第二天变西品叶的那种。老头按老规矩系红绳、摆供果,结果真让他挖出个八两重的老参。您要问这科学道理?长白山保护区的研究员说了,这是人参遇到动物啃食后的应激反应,老把头们不懂生物学,可人家愣是琢磨出应对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