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这话在咱们村里能翻出八百个活例子。本文搜:零点看书 0diankanshu.com 免费阅读前院张大爷家小子去年在村口胡咧咧"这破车早该散架了",结果第二天拖拉机真在田埂上散了架,气得张大爷举着烟袋锅子追着儿子满村跑。这种说啥来啥的邪乎事儿,老辈人统称为"口业",在《周易》里叫做"言行,君子之枢机",用大白话说就是嘴皮子一动就能招来祸福。
要说最让人忌讳的,还得数那个"死"字。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茶馆听书,说书先生讲到"亡"字都要拿折扇遮着嘴。有回隔壁桌外地客商大声说了句"这茶碗摔碎了真晦气",老爷子当场脸就白了,硬是拉着我换到对角线的桌子。后来在《礼记·曲礼》里看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敢情古代当官儿的连死法都得讲究,难怪现在老百姓都绕着弯说"走了""没了"。心理学上把这叫"死亡焦虑",就跟现代人看恐怖片似的,越怕越想,越不说越惦记。
跑船的人家规矩更邪乎。去年跟着渔船出海,听水手说他们管"帆"叫"篷","翻"字更是提都不能提。有回新来的伙计说了句"这船帆真结实",老船长脸黑得跟锅底似的,硬是逼着全船人把船帆重新叠了三遍。这讲究在《天工开物》里有记载,说水手们相信每个物件都有灵性,你叫错名字它就要闹脾气。科学家说这是条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老辈人把翻船事故和某些词汇硬扯上关系了。
广东那边的讲究更有意思。朋友在顺德开饭店,菜单上绝对找不到"苦瓜炒肉",得写成"凉瓜炒肉"。有次服务员不小心说了句"苦瓜卖完了",老板娘当场从后厨冲出来往地上撒了把盐。这习俗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写得明明白白,说粤语里"苦"和"富"发音相近,怕说多了穷神找上门。不过现代营养学家倒给苦瓜正名了,说里头含的苦瓜素能降血糖,可见吉利话和科学道理也能碰出火花。
婚丧嫁娶的忌讳更是一套接一套。上个月参加表妹婚礼,司仪把"离婚"说成"分飞","散"字更是提都不敢提。切蛋糕必须说"花开富贵",分梨子得叫"不分梨"。这些讲究《东京梦华录》里都有记载,北宋人结婚连筷子都要扎红绳,生怕哪个词犯了冲。社会学家说这是群体性心理暗示,就像过年摔碗要说"岁岁平安",其实就是给意外事故找个心理台阶。
数字忌讳现在都成国际难题了。我二叔买新房死活不要18层,非说"十八层地狱",开发商解释这是次顶楼景观房都不管用。结果隔壁单元同楼层的王阿姨天天在业主群嘚瑟她家观景阳台,把我二叔肠子都悔青了。《易经》里说"叁天两地而倚数",古代术数家能把数字玩出花来。不过数学家说了,13在西方不吉利纯属概率问题——耶稣最后晚餐13人,但每月13号出现频率和其他日子没区别。
颜色忌讳能闹出国际笑话。去年厂里接了个中东订单,包装设计用了绿色被退货,客户说在他们那绿色代表毒药。转头给日本客户发样品,用了紫色包装又被退,说是丧事专用色。这讲究在《周礼·考工记》里就有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老祖宗早就把颜色和方位挂钩了。美术生朋友说这是光谱波长给人的心理暗示,红色波长长看着就燥得慌。
吃饭的规矩更是五花八门。北方人盛饭不能插筷子像上香,南方人吃鱼不能翻面要说"划过来"。我奶奶最见不得人用筷子敲碗,说那是叫花子讨饭的动静。《清稗类钞》记载清代官宦人家吃饭,筷子摆法都有讲究。营养学家倒说这些规矩科学——不许说话是防噎着,不许挑食是保证营养均衡,老讲究里藏着养生智慧。
起名忌讳现在都成产业链了。朋友给孩子起名花了8888找大师,结果上户口时民警说重名率太高。翻开《楚辞》随便挑个"正则""灵均"不挺好吗?不过话说回来,姓名学在《说文解字》里确实有讲究,许慎说"名,自命也"。现代大数据显示,生僻字名字的孩子确实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这倒跟老讲究不谋而合。
建筑忌讳更是玄乎其玄。老家盖房必请风水先生,有次邻居在正对路口的位置开窗,被先生说是"箭煞",硬是让改成了实心墙。《阳宅十书》里说"路冲门射,家宅不宁",建筑师朋友说其实就是考虑到交通安全和采光问题,老话用神秘主义包装了实用需求。
连看病都有忌讳说法。姥姥咳嗽从来不说"肺病",要讲"火气大"。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说"肺者,相傅之官",现代医学发现心理暗示确实影响免疫力。有研究显示,乐观患者康复速度比总说丧气话的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