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6章 肉体禁忌

您知道为啥北方人见面总爱说"您又发福了"吗?这事儿得从商周时期的"肉祭"说起。本文搜:常看书 changks.com 免费阅读考古队在安阳殷墟挖出过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上头刻着"王梦臀肉颤,旬亡祸"——敢情商王武丁做个梦,梦见自己屁股蛋子抖三抖,吓得赶紧找巫师占卜。您瞅这讲究,可比现在小姑娘天天称体重狠多了!

要说老祖宗对肉身的执念,得扒开《左传》里那句"骨肉归土为鬼"。春秋那会儿的贵族下葬,讲究"肉不腐而魂不散",往墓里塞的玉覆面、九窍塞,摆明了要把肉身当灵魂别墅供着。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现代人以为是冰箱,其实按《周礼》记载,那是给墓主肉身"镇魂"用的保鲜柜——跟现在殡仪馆的冷藏设备一个原理,不过披着玄学外衣。

最绝的是台湾民间"酉时肉跳兆灾"的说法。您要翻《黄帝内经》,里头早把时辰和经络对应得明明白白:酉时(17-19点)恰是肾经当令,肌肉抽搐多半是电解质失衡。可古人哪懂这些?《台湾风俗志》里记载,光绪年间有商贾左眼皮跳了三天,硬是吓得把货船都贱卖了,结果躲过台风劫难。这事儿要搁行为经济学解释,就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决策"。

说到胖瘦吉凶,那可真是千年魔咒。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养生方》里写得分明:"婴儿肥如瓠,少年瘦如竹,中年圆如斗,老来劲如松"。您看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个个丰腴饱满,到了明清年画里的寿星,又变成清瘦模样。这审美轮回,暗合现代医学研究——青少年BMI指数18.5最佳,中年适当增重能扛过疾病消耗,老年微瘦更利长寿。

有回我在陕西参加满月宴,见着七大姑八大姨轮番揉搓胖娃娃,嘴里念叨"压秤娃好养活"。这习俗可追溯到《齐民要术》记载的育婴经:"初生重八斤,可抵三灾六难"。现代儿保医生拍桌子反对过度喂养,可统计学显示,旧社会新生儿存活率确实与出生体重正相关——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胖点儿真是保命符。

最逗的是那句"后生发福,棺材当屋"。明朝《三命通会》里说少年胖是"土克水"的凶相,可现代内分泌学家研究发现,青春期突然发胖八成是垂体瘤作祟。您看《红楼梦》里的薛蟠,书里写他"越胖越蠢",现在看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老祖宗的禁忌,倒和现代医学来了个隔空击掌。

说到"有钱难买老来瘦",这里面藏着古人血泪总结。南宋《养老奉亲书》记载,临安城百岁老人八成"形销骨立",当时以为是仙风道骨,现在看其实是肌少症前期。不过最新《柳叶刀》研究打脸:老年人微胖反而死亡率低。您说这千年禁忌要不要改?且看广场舞大妈们如何用实践检验真理——她们既信"老来瘦",又坚持跳完舞来碗芝麻糊,在玄学与科学间走出条中庸之道。

(声明:文中民俗讲究切勿照搬实操,胖瘦标准请遵医嘱。见面夸人发福虽是好意,碰上正在减肥的姑娘,小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后提醒,与其纠结肉身吉凶,不如每天多吃二两饭——毕竟吃饱了才有力气破除迷信不是?)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