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之后,里老前来,后面跟着十来人。?x-q^k-s¨w?.\c^o′m′
他走一步望一眼,目光闪烁,身后跟着的十人,脚步更加迟疑,以往健步如飞的汉子,这时好像在脚脖子上吊着三五块青砖,越走越沉。
“你们就在此处候着,你……过来!”
离竹林还有二十步,两名皂隶过来,伸手将他们拦住,上下相了一相,随手指了一名排年,带了过去。
众人的膝盖发软,干脆蹲了下来,心中七上八下地,抬头朝李家老屋望去。
府里官员的仪仗还在,但那位老爷却不见了踪影,只在李家的院坪上摆了一张桌子,先前的那位书吏坐在桌后,面前摊开纸笔,两名皂隶分立左右。
皂隶将那排年带到了桌前,与那书吏问话,不知道那书吏问了些什么,只见那排年点头摇头,那书吏隐约喝问了两句,排年赶忙又是摇头点头。
一盏茶之后,那书吏将问案记录给排年看了,让他摁下手印,便放他从另一头离开。
这人问毕,书吏有些口干,喝了口茶水,对着这边招招手,让人又带上一位。
这一位就没有先前那位来得顺利了,在那书吏问话之后,他的脑袋摇得跟个拨浪鼓似的,一问三不知。¢精-武^小!说?网′ !免.费*阅^读¨
那书吏有些着脑,让皂隶拿着竹鞭笞了几下,一阵鬼哭狼嚎之后,就变成连连点头了,又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书吏才满意地让他摁了手印离开。
看着这般审案之法,里老的心一点点地往下沉。
那头的书吏又一招手,第三位排年被带了过去,有了前两位的前车之鉴,这位过得就快了,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就丝滑地过去了,那书吏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嘉许。
之后的几位,跟走马灯似的从李家门前走过,速度也是疾逾奔马。
半个多时辰过去,九位排年全部讯问完毕,终于轮到里长了。
这次倒没有让他一人过去,而是将他父子二人同时带了过去。
不止如此,桌子前还放了一条春凳,这是给里老坐的,大明优待老人,尊老敬老,对于古稀老人,不但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在吉庆之日,还能获得赏赐。
见里老过来,书吏起身请他坐下,而后才开始问话,“耆老,想必你已经知道,我等是为何而来了?”
里老点点头,“当是为了李氏祖坟之事而来。”
“那你又是否知道,我等是来自哪方衙门?”
不待里老摇头,书吏对着院里摆放的仪仗拱拱手,“我等来自宝庆府衙,那是宝庆推府陈老爷。?8+1!k*a~n*s!h′u+.·c¨o·m^”
宝庆府的推官?
父子二人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一股寒意从心头升起,将身子冻得僵直。
***
阁楼。
农家的阁楼,都是用来储存杂物和器具的,在李家却被布置成了一间书房。
书房素静得近乎简陋,一眼望去,不过一枰一桌一架而已。
楸木棋枰上两坛云子紧靠,恍若父子相依,棋子依旧,但那个含笑与童子对弈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窗前是一条花梨书案,一张四出头的椅子,桌面上文房也算齐备,一幅四尺对开的条幅挂在桌畔墙壁。
“似水清尊照鬓华,尊前人易老天涯。
酒肠芒角森如戟,吟笔冰霜惨不花。
抛枕坐,卷书嗟。莫嫌啼煞后栖鸦。
烛花红换人间世,山色青回梦里家。”
这首《鹧鸪天》,笔致遒丽,有松雪遗风,落款是“梅城李古微”。
古微,是李祖谋的表字。
空旷的书房中,最打眼的,是一张书架,架上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李祖谋所遗,是科举应试之书。
最重要的是四书,还有朱子的《集注》和《语类》,还有几本时文集。
五经则是《春秋》,这是李祖谋所治的“一本正经”,不但三传齐备,胡安国和张洽传都是有的。
另外一层的书,则是李步蟾的祖父所遗,他是典史,管辖一县刑名,所遗之书是《大明令》《大明律》和《大明会典》。
书架上的两类书,都被李步蟾分开放置,已经背完的放在左边,尚未攻读的放在右边。
现在看来,九成的书都靠左放置,右侧已然寥寥无几。
“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
书房简陋,无甚可观者,陈桴站在阁楼小窗前,看着苍翠的远山。
扫了一眼院里,陈桴问道,“孺子,会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