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权指挥这次战争,他觉得自已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
李俊知道自已比不上赵括,人们对赵括的传统印象:纸上谈兵的失败者。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中取代廉颇为主将,因机械套用理论、不察敌情,导致赵军惨败(秦军坑杀赵卒约40万)。后世以“纸上谈兵”讽刺空谈理论、脱离实际之人,赵括成为典型反面教材。赵括为名将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史记》),并非完全无才。其父赵奢曾评价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指出其缺乏对战争残酷性的敬畏,但未完全否定其能力。长平之战中,赵国因国力耗尽(“秦赵相拒长平,而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被迫决战。赵括可是在粮草断绝、君主强令出击的被动局面下参战,非完全因个人指挥失误导致失败。秦军主帅白起为战国名将,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赵括在被围断粮四十六日的绝境中,仍能“组织士兵四路突围”(《史记》:“括出锐卒自搏战”),最终战死沙场,并非完全怯懦无能。而赵国决策层(如孝成王)误信秦国反间计、临阵换将,以及后勤崩溃等因素,均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赵括为结果背锅的成分较大。赵括作为首次独立指挥大战的将领,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坚持抵抗数月,且战死不降,体现了军人气节,其失败更多是制度与战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