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头牲畜悉数被擒。\s.h′u?q·u?n′d_n¢s..^c,o·m-
燕王班师回朝。
一路上,因打了胜仗,大多数明军将士情绪高涨,仅少数有亲友阵亡的士兵在私下略显悲伤。
李武所在的总旗中,也有五人战死,李武表示深切哀悼后,抬头望着湛蓝的草原天空深深叹息。
他必须学会接受死亡,不仅要淡然看待敌人的死亡,也要习惯身边战友的离去,更要敢于正视自身的命运。
向死而生,方是军人应有的心境。
“李百户感慨麾下将士魂归故里,是否也曾思索过自己刀下亡魂?”
不知何时,乃儿不花已站在李武身旁。
李武斜眼瞥了一下,随即收回目光。
此人一路上十分活跃,四处结交人脉,不时公开表达对燕王的钦佩,起初李武还觉得此人适应能力强,但听谭渊说他之前曾投降过明军,李武忍不住调侃,这原来是个跳槽高手。
乃儿不花见李武沉默,轻叹一声说道:“咬住也曾年少意气风发,谁能料到某一天竟会命丧同龄少年之手。”
此言令李武侧目,李武笑着回应:“大势在我大明,即便他才华横溢,逆流而行又能如何逃脱?就算没有我,大明百万大军也能取他性命。
阁下想必也明白这一点,才选择顺势而为。”
乃儿不花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原以为这个杀了咬住的年轻人只是鲁莽之徒,没承想竟有这般见解,遂仔细打量李武几眼。
“李百户,见解独到。”
说完,乃儿不花摇了摇头,缓步离开。
李武盯着乃儿不花的背影,眉头紧锁,完全不明白对方此举究竟有何深意,难道真只是为了死去的咬住而来看看自己?
依旧试图结交于他,真的能攀附得上吗?
关键是他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攀附的地方啊。
莫非另有所图?
接下来几天,李武特意留意了乃儿不花一番,然而乃儿不花毫无异常之处。
若仅凭行为举止判断,称他忠诚于大明也完全说得过去。
如此一来,李武只好将此事暂且搁置。
紧接着,随着时日推移,大军逐渐接近营地,李武的心思更多地转向了即将到来的奖励上。
他曾深入草原,查出乃儿不花的驻地,并且击杀了咬住,这两项功绩叠加,升任百户应当不成问题。
不过,李武也在默默期待,不知封赏是否会有意外之喜。
……
大军返回后,直接驻扎在古北口大营。
由于尚未接到请赏的指令,大军暂时无法各自回到卫所,还需等待朝廷的指示。
朱棣在回营之前,已派快马向朝廷通报此次北伐成果,因此用不了多久,朝廷的命令便会下达。
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大军无需训练,所有人都很放松。
李武与熟识的军中同伴偶尔聚在一起闲谈,只是每次话题总绕不开李武,大家都知道他此次必定有赏,免不了有些羡慕调侃。
朱棣无需久留大营,当日便带着亲随赶往燕王府。
这次北伐,朱棣实现了多年夙愿,走路都有些轻飘飘的感觉。
见到妻儿时,笑容抑制不住,哈哈大笑。
王府上下早已得知捷报,知晓朱棣获胜,作为他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明白他的心情。
见他开怀大笑,众人皆喜不自禁。
几个孩子围上来缠着朱棣,想听他讲述这次经历。
往常朱棣或许会觉得厌烦,但今天,他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把子女们都召集过来,兴致勃勃地讲开了。
这一讲就是一个时辰,期间孩子们不时发出惊叹之声,令朱棣倍感自豪。
与此同时,朱元璋收到从北平快马送来的战报,在大殿上当众欣喜若狂,甚至忍不住称赞道:“荡平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忧于北矣。”
众臣纷纷祝贺。
朱棣以战功首次让这些人重新认识了他。
只有蓝玉,轻蔑地哼了一声,心中甚至涌起一股狂妄的轻视之意,暗自心想:“有我在,还有太子撑腰,任你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那个朱小四罢了。”
……
数日之后,燕王接到了朱元璋的旨意,以及此次北伐有功之人的奖赏安排。
首先,乃儿不花等人需随军押解至南京面圣,其次将乃儿不花等部属分散编入各卫所,至于缴获的牲畜之类,则交由朱棣自行处置。
朱棣面露喜色,仅此一点,他就十分满意。
他从小就喜爱骑兵,有了朱元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