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笑了。
笑声让那人更为恼火。就在他准备反驳时,朱棣站起身,走到他跟前。
朱棣没有言语,只是静静注视着他。
最终,那人支撑不住,跪地认错。
……
随后,大帐内达成共识,朱棣以一个动作明确了态度,加之计策切实可行,赢得满堂喝彩。
紧接着,众人开始商讨如何将撤军伪装得更逼真、更盛大。
在哪设伏,各部如何调配,诸如此类的问题接连提出。
直至夜幕降临,才制定出初步方案。
接下来数日,全军忙着假装撤退,将退兵的模样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到某晚悄然潜入黑山岭。
此时,士兵们才知道所谓的撤军不过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埋伏。
许多低级纷纷向长官打听究竟,渐渐地,那天会议的内容流传开来。
燕王亲卫队一名实职百户主动进言。
不少百户、千户闻言惊叹:“这么厉害?”
“确实厉害!”
当时参会的部分中高级将领肯定道。
于是,李武的名字宛如一股旋风席卷了整个十万大军。
那一天,默默无闻的李武,从此在边疆军队里声名鹊起。
……
那天,朱高煦并未参与商议。
即便他是燕王之子,在军营中仍需遵循军规,职位不到一定高度,纵使尊贵,也难以让人重视。
因此,这些天朱高煦也以为大军即将班师回朝,他已经盘算好如何回家向兄妹们炫耀他的初次战场经历,可万万没想到竟然还会有埋伏的情节。
尤其是当他听说这次埋伏竟是李武提出的,立刻跑到李武身边刨根问底。
李武侧目看他兴冲冲的模样,忍不住调侃道:“看你比我还激动,仿佛这场埋伏是你出谋划策的一样。”
朱高煦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然而,还没等朱高煦开口,李武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你回去吧。”
李武站起身,看着这片注定将再次洒满鲜血的土地,“去寻你父王吧,接下来你不必冲锋陷阵了。”
朱高煦顾不上脸上的阴霾,惊讶地问道:“为什么?”
“何必问这么多理由。”
朱高煦的小脸变得冰冷,倔强地仰着头看着李武。
这段时间以来,坦白讲,他对李武有着亦师亦友的情感。
现在,听到李武要他离开却毫无缘由,不由生出几分委屈。
朱高煦忍不住质问道:“凭什么赶我走?这些天我哪句话没听进去,还是你觉得我妨碍你了?”
李武愣了一下,转头看向朱高煦,眉头微皱,没想到这点也会引起朱高煦的误解。
他苦笑着摇摇头,有些感慨地说:“前几天在中军发火,是不是为了咱们前军牺牲的兄弟打抱不平?”
朱高煦没有回答。
李武继续说道:“你既然知道前军伤亡惨重,就该明白战场上谁都可能丧命。
而你与我们不同,你生来起点就高,无需像我们一样拼死拼活去争夺荣华富贵。
如今只需了解战场的危险就够了。
将来若想投身军旅,多研读兵法谋略,日后统率军队时尽量避免无谓的伤亡,便是对你这段战场经历最好的回报。”
再说,你还年轻,力量与体格都在成长,无需急于上战场厮杀。
我盼着你长大后变得比我更强壮的那一天,若是现在不小心折损在战场上,岂不可惜?你若听我的劝,记住这话:你的战场在未来几年,而非眼下。
用这段时间勤练武艺,多研,这才是正道。
所以,你现在还是回去吧,也别让殿下多担心。”过了很久。
朱高煦似乎终于想通了什么。
“你是认真的?”
朱高煦盯着李武。
李武严肃地点点头。
“好,我听你的话,这就回去。”
朱高煦说完稍作停顿,接着说:“不过你也别死,我等着有一天能和你并肩作战。”
李武拍拍朱高煦的肩膀,唤来张武,让他送朱高煦回去。
看着两人远去的身影,他又叹了口气。
这世上从不公平。
有人一辈子也赶不上另一些人的起点。
不过还好,不必太悲观,这世上始终有人怀抱希望。
就像朱元璋,能从乞丐一路做到皇帝。
当李武收回目光时,已然重新坚定了信念。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要成为那将,而非枯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