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朝廷报捷。
此战大获全胜。
阿扎失里部从此消亡,辽东与大宁边界得以安定。
诸将均有功可赏。
……
---
镇抚蒙驹
大军自二月出发至白城,历经侦察、行军、战斗及凯旋而归,时光悄然流逝。
当大军再次抵达白城时,已近六月。
六月虽少了几分寒意,但此处风沙不断,吹得人心浮气躁。
李武离家太久,无心欣赏草原美景,只躲在营帐内计算还需多久才能返回北平城。
越想越急切,不禁长叹归期难耐。
这时,曹小满前来告知朱棣召见李武。
李武略显疑惑,思索片刻,也未想出有何要事,便径直前往。
朱棣并未驻扎于营地,而是选择在白城居住,毕竟身份不同,需享舒适。
李武快马入城,到达朱棣居所,通报后入内,只见朱棣正伏案沉思。
李武高声行礼。
朱棣闻声回神,含笑示意李武落座。
待李武坐定,朱棣并未急于谈及正事,而是随口关切地问:"伤势如何?"
李武答道:"多谢殿下挂念,伤势看似严重,实则不过皮外伤,幸得及时医治,不久即可痊愈,不会影响行动。”
"那便好。”
朱棣微微颔首,随即话锋一转说道:“今次召你前来,实则是想递一道奏折,只是这奏折的内容,思虑许久,仍未完全确定,故而前来向你请教一二。”
这是什么奏折?
李武心中略感疑惑。
然而朱棣并未给他发问的机会,紧接着便解释道:“眼下我们虽已取胜,但对白城的后续安排至今未有定案。
当初设立泰宁卫时新建的那座城池,虽说不及边防重镇那般重要,却也绝非无足轻重。
若就这样废弃,实在有些可惜;但若派兵驻守,正如你先前所言,人数少了难以发挥作用,人数多了又会消耗太多粮草,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李武闻言有些惊讶,不过很快便冷静下来。
想来也是,这并非单纯的军务问题,而是朱棣头一次向他咨询此类事宜,这无疑表明此前他在朱棣面前展现的一些见解得到了认可。
李武自然不愿只做一名只会冲锋陷阵的普通将领。
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李武认真思考起来。
朱棣并不催促,悠然自得地端起茶杯啜饮。
随着思绪不断深入,李武最终认定,让汉人驻守白城弊大于利,这是他根据当前形势得出的结论。
至于后世网络上热议的各种策略,例如开放贸易特区或推行羊毛政策之类的想法,在李武看来不过是天马行空的幻想罢了。
毕竟,让游牧民族安心放牧、用羊毛换大明粮食的做法根本不可行。
大明是农业大国,粮食才是根基所在,民以食为天,在这个粮食供应紧张的时代,粮食的价值远超金钱。
再说,明朝初期虽然倡导休养生息,但由于连年战事不断,边疆军队大规模开垦荒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足以说明国内需求尚且无法满足,更别提拿粮食去做对外贸易了。
更何况,许多土地掌握在众多士绅手中,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变故导致粮价崩溃,即便有钱也无法买到粮食,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绝非任何执政者所能承受。
只有官仓充实,货币才有意义;只有五谷丰登,国家才能称得上富裕。
所以,这些不切实际的提议万万不能采纳,除非将来能扩大大明的基本盘,否则现阶段只能按照现有状况寻找解决之道。
正在沉思之际,李武忽然想起朵颜三卫,顿时眼睛亮了起来,随后说道:“既然殿下垂询,那卑职就冒昧提出自己的看法。”
朱棣再次点头示意。
李武续道:“眼下全宁卫周边并无部落,可将阿扎失里部的俘虏收编,在全宁卫附近重建泰宁卫。~优?品,小.说+网~ ′最/新!章¢节_更¨新′快/
朵颜与福余二卫对白城牧场垂涎已久,便让他们南迁,将该地牧场所归己有。
这样一来,三卫聚集于此,必生内斗。
况且大宁、辽东及咱们北平均驻有重兵,严阵以待,绝不会让三卫壮大,独占此地。
同时,为了这片土地,他们不得不替咱们抵御更北方的部落。”
李武稍作停顿:“至于更长远的策略,殿下无需忧心,相信朝中诸位定有妙策,逐步将三卫同化。”
随着李武话语落下,朱棣陷入了沉思。
许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