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李武笑答,“我问令弟能否忠于建文帝,他与徐家皆忠于大明。”

“正因这句话,我才答应相助夫人,中山王后人,满门忠义。”

徐妙云心头的大石终于放下,轻舒一口气,离开李武房间,漫步王府回廊,迎着晚风,望向南京方向低声念叨:

“祖辉若得李先生赏识,定前程远大,切勿再糊涂,远离朱允炆党羽。”

忽见朱高炽房内烛火明亮,心中隐隐作痛。

自瓦剌入侵以来,儿子从未安睡。

徐妙云担心朱高炽身体垮塌,在外稍待后入厨熬制一碗姜汤送去。

次日。

南京城,天朗气清。

通济门外,文武百官排列两侧。

数万士兵持戈而立,烈日当空,纹丝不动。

武官尚能承受,可文官体质较弱,被烤得汗如雨下,渐渐支撑不住,不时举起衣袖擦汗。

私下里,靠近的同僚低声交谈。

“陛下为何召集群臣?”

“听说要送国师回北平……”

“仅国师一人回北平?究竟发生了何事?”

“不清楚,但我猜测,或许是北平出了变故。”

“这不大妥当吧?说不定陛下忌惮国师权势,找个借口将其遣往北方。”

“你多虑了,我看陛下对国师颇为敬重。”

“或许是要国师先行至北京,为迁都做准备。”

“对对对,我也这么认为。”

“说话小心些,免得祸从口出,丢了性命。”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却无人知晓瓦剌南侵之事。

南京刚攻陷,局势尚未稳固。

若此时告知众人北方形势,恐引发人心浮动。

毕竟,李武孤身前往北平,对抗数十万敌军,连朱棣都不完全相信,更别说这些大臣了。

到时定有人劝谏朱棣北上增援,不论是否成行,都会徒增麻烦。

因此,朱棣刻意隐瞒了北平的消息。

此事虽小,不足挂齿。

朱棣立于百官之前,在城门口等候。

他的眉宇间透着几分忧虑。

他对北方局势甚是关切,但诸位切勿误解,朱棣的忧虑并非担忧李武单独赴险。

他对李武极为信赖,忧虑的是自己无法亲临战场。

若可以选择,他宁愿奔赴前线杀敌,亲手将瓦剌之辈葬送于北平。

可惜李武言明,他不可同行,否则瓦剌诸部必会闻风而逃……

“可惜,未能亲手斩杀**!”

朱棣忍不住叹息。

姚广孝轻声安慰:“陛下无需忧虑,北平虽重要,即便李先生全歼敌军,迁都后仍需北伐,届时陛下可建功立业。”朱棣摇头叹息:“话虽如此,仍是憾事。”忽而目光闪烁,问道:“道衍,大军若留北平,朕随李先生暗中回北平如何?”

姚广孝闻言,险些跌倒。

“陛下若离开,南京城恐怕就要陷入停滞了……”

朱棣无奈地叹息。

不久后,姚广孝转移了话题。

“陛下觉得,李先生会用什么法子留住那些人?”

提到此,朱棣顿时来了兴致,结合李武先前施展过的法术,饶有兴致地猜测起来。

就在朱棣兴致正浓时,李武自南京城中走出。

环顾四周庞大的队伍,他苦笑一声道:“陛下,实在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他知道朱棣是来送他的,却没料到场面如此盛大……

朱棣说道:“国师地位尊崇,理应如此。”

看着朱棣崇敬的眼神,李武心中突然有些担忧:等北方战事平定,他是不是要给我立个雕像?若是这样,得提醒他一句——陛下,别因奇景误了国事啊!

呵,不过是玩笑。李武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随即说道:“北方情势危急,李某就此告辞。”

朱棣点头表示理解:“朕明白,虽不能随先生北上,但至少要送一程。”

李武未再推辞,与朱棣缓缓前行。随后,百官和将士们也依次跟上。

许多人望着李武的背影,面露好奇。

“谁清楚国师的来历?靖难之前,我从未听闻此人。”

“我也查过,毫无头绪,像是凭空出现似的。”

“李先生莫非真是天界仙人?”

“这说法未免太夸张。”

“可那些神奇的手段,确实难以想象出自凡人之手。”

“你们难道不怕死?竟敢议论国师?”

“小声点,小心陛下听见了,一剑杀了你……”

不想错过《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