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留下!
这一计划难度极大,之前与朱棣见面时已充分意识到。
瓦剌人马术高超,作战能力未必顶尖,但逃跑速度堪称无人能敌。
即使效仿汉武帝追击匈奴千里,将瓦剌赶至遥远之地,成效也恐有限,他们如泥鳅般难以捉摸。
然而,如今他们身处北平而非漠北草原。
北平周围群山环绕,太行、燕山等山脉众多。
一旦进入这片区域,可供他们逃离的路径仅有三条。
若能掌控这些出口,他们将无路可逃。
但这并非易事,即便是李武,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临行前,李武试图以地煞法术预演未来的种种可能。正沉浸其中时,京城王府传来敲门声。
李武回过神来,将注意力转向分身。
“进来。”
随即,一位体态婀娜的美妇步入室内,正是朱棣的皇后徐妙云。她在靖难之役期间,与朱高炽留守北平,为朱棣解除后顾之忧。
“不知皇后深夜来访有何要事?”李武略显疑惑,因朱棣尚未正式册封皇后,故称其为夫人。
徐妙云迟疑片刻,终于开口:“臣妾此次前来,实有难言之隐。”
李武稍作思索,示意她说下去。
“此事关乎家弟……”徐妙云顿了顿,“臣妾那弟弟世袭魏国公,统管中军都督府事务,曾是建文旧臣。他性情温和,却执拗如父,常令人生畏。”
“如今殿下登基,他恐心存不满,若冒犯圣驾,恐受严惩。故特来请教先生,看他近况如何。”
李武点头回应,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中徐辉祖的经历:靖难之役时,他曾率军作战,掩护友军撤退,亦曾重创燕军。然而,明成祖登基后,他被削爵囚禁。
“此次靖难之役因我介入,仅历时不足一月,诸多历史细节或已改写。”李武低声自语,随即掐指推算。
这般简单的问题,无需深思便有了答案……
最终,由于李武的影响,这场靖难之役不仅持续时间极短,且诸多历史事件未见发生。
在白沟河之战中掩护李景隆撤退、眉山大捷击败燕军等事迹皆未发生。历史因战事频仍且时间漫长,徐辉祖多次与燕军交锋。然而现实中战局急促,朱允炆忽略了徐辉祖。李景隆失败后,他主要驻守长江。唯一冲突为守城战。
按理说,徐辉祖不该再引起朱棣注意。但他在朱棣入南京、召集百官时称病不出,再次成为朱棣目标,被随意安上罪名软禁在家。“这家伙真是和徐皇后一样固执。”
李武对此无奈叹息,随后神色怪异:“徐辉祖是难得人才,曾战败朱棣却未受重用,若朱允炆让他领军,结局定不同。”简单评价后,李武将此事告知徐皇后。
徐皇后听闻立即恳求李武向朱棣求情,只愿弟弟平安。李武并不意外,毕竟姐姐怎忍弟弟终身困居?但为徐辉祖求情令他迟疑,忠诚于朱允炆者即便有才亦应约束。
“夫人稍候。”
李武闭目施展嫁梦之术后进入徐辉祖梦中。此梦较上次给朱棣之梦更真实但仍不失梦幻感。李武化作徐达模样,改变场景并将徐辉祖唤至眼前。
“父亲!”
徐辉祖见状大惊跪拜,痛陈多年经历。李武听他提及朱棣登基时发问:
“若朱允炆尚在,你会助他吗?”
徐辉祖闻言愣住,片刻后叹气摇头:
“不会,虽不愿承认,但朱允炆确实不如朱棣,大明交给前者不如后者。”
靖难之役的一个月里,他本有机会扭转局势,却一次次错失良机,直至最后仍重用李景隆那个昏庸之人。“我徐家只忠于两人,一是太祖,二是大明。”
李武听后嘴角浮现笑意,“不愧是中山王之后。”
话落梦醒,对仍在王府等待的徐妙云说道:“此事我会尽力而为。”
第133章离去,百官送行!(求订阅)
徐妙云闻此喜形于色,行礼道:“臣妾代舍弟感谢李先生恩德。”
李武微笑回应:“夫人无需多礼,不过是举手之劳,若令弟被囚致死,于大明亦是损失。”
徐妙云注视李武,似有所思,神情微疑:“李先生适才突然离去,南京是否出事?”
李武摇头,“非也,我去见了令弟。”
徐妙云不解:“若见臣妾弟弟,怎会来得这般快?”
李武答:“乃梦中所见,夫人可还记得陛下如何识得我?”
徐妙云沉思片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又担忧地问:“梦中舍弟可曾冒犯先生?”
“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