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首领闻言点头,皆松口气:定是看错,人怎能飞天?
至于关于李武的传闻,也应为虚妄。*x·i?a,o·s+h/u,o.n_i!u\.`c~o.m\
唯独瓦剌部的马哈木眉头紧锁。
明太祖在世时,他曾多次与朱棣对阵,深知朱棣性情——
此人行事缜密,自信满满,绝不轻浮。
更难得的是,朱棣极为自负,目空一切。
这样一位骄傲之人,竟甘愿尊李武为国师,若李武只是寻常谋士,绝不会享此殊荣!
在此之前,马哈木虽对李武存疑,却也未完全否定。
马哈木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法则并非不可接受。
然而,探子的汇报改变了这一切。
李武可能真的凭借飞行回到了北京城,这一想法让马哈木震撼。
尽管李武掌握法术的传闻匪夷所思,但若无真实本领,朱棣怎会如此器重,甚至授予国师之职?
或许传闻有所夸张,但李武必是深藏不露的高手。
敢于独闯北平,说明他早有应对之策。
想到这里,马哈木再也按捺不住。
他说道:
“李武既然归来,表明明朱棣已洞悉我方动向。他敢让李武单枪匹马回北平,必定有所布局。继续滞留大明境内风险极高,我主张立即撤军!”
第138章勇士还是逃兵?瓦剌撤军!(求订阅)
马哈木说完,军营顿时寂静无声,众人纷纷投来错愕的目光。
坤帖木儿眉头紧锁,质问道:“今日攻下大同指日可待,距北京城不过一日路程。拿下北京城后,便能直取中原。你竟在此时提议退兵?”
畏兀儿部首领亦不满地说:
“马哈木,莫非你是认真的?”
马哈木冷静回应:“诸位,请勿被眼前利益迷惑。李武此次前来北平,意味着明朱棣早已知晓我方意图。即便朱棣暂时分身乏术,难道他会坐视北京沦陷?”
“以朱棣的实力,即便一时难以抽调大军,调动十万援军并非难事。但他并未如此,反而派李武一人前来,定是胸有成竹。”
“因此我认为,即使拿下大同,也未必能攻下北平。盲目推进,只会陷入明军埋伏。”
众人听后陷入沉思。
随即坤帖木儿反驳道:
“即便李武真能御风、御兽、开山断流,他又怎能对抗我们数十万大军?”
语气中透出轻蔑:
“马哈木,莫非你在与明朝交战时已被吓破胆?前一刻还称颂朱棣与李武,现在却如此畏惧?”
显然,坤帖木儿对李武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对北京城志在必得。
表面上看,他的此次南下旨在攻占大明。但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何。他只是想通过掠夺利益壮大自己的部落,同时在战场上占据最大优势,提升个人声望,从而更有可能统一蒙古各部。
若最终未能战胜朱棣,他也毫不担忧。毕竟撤退回漠北并非难事,李武此前与朱棣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撤离的能力。即使明知李武可能已有防备,他仍不愿退兵。也许北京城真的能被拿下?即便不能,及时撤退也完全来得及,明军绝不会追击。
这个逻辑简单明了,其他部落首领也都明白。既然已经推进至大同,怎可能轻易撤退?谁甘愿放弃?
"马哈木,你这懦夫,也敢称蒙古后裔?真是愧对祖先。"
"连朱棣的面都没见到,就想着撤退,我们都不认识你,省得丢脸。"
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马哈木并未动怒。他环视众人:"你们真的不留?"
坤帖木儿立刻回应:"当然留下。_j!i′n*g·w,u′x·s+w~.¨c_o,m*"
听罢,马哈木平静地说:"若你们不走,那我走。"
此言一出,帐内众人皆皱眉。本以为他会激烈反对,没想到不仅不怒,还决定撤兵。
"马哈木,你享受了诸多好处,说走就走?"畏兀儿首领冷笑道。
马哈木眉头微蹙。他也不愿离去,同样渴望攻陷北京城以立威。但直觉告诉他,李武北上的目的不止于此,另有深意。若再不撤,恐怕所有人都将陷入对方的陷阱。
如今,瓦剌的精锐尽在此处。一旦有变,后果难以预料。马哈木深知此理,既不敢冒进,亦不愿冒险。他认定撤军是最优解,心中已然笃定。
“为何这般喧哗?”马哈木说道,“此次从大明所得,归你们自行分配,我分毫不取。”
畏兀儿首领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