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当真?”
“自然如此。”马哈木毫不迟疑,话锋突转,“只是若你们攻下大同后,前往北京途中遭遇不测,休想我回援。”
此语一出,其余部落首领皆微怔。瓦剌若撤,联军实力势必折损近半,损失不可谓不大。然而,短暂权衡后,他们意识到即便只剩三分之二兵力,围攻仅有两三万守军的北平仍无悬念。在利益驱动下,众首领纷纷应允。
坤帖木儿道:“随你行事,但离营后不得携任何战利品。”
“那是当然,我绝不多取一分。”马哈木说完起身,径直走向军帐之外。临走时回头丢下一句:“祝诸位好运。”
言毕,头也不回离去。众人目送其身影消失,面面相觑,神情略显怪异。谁也没想到马哈木如此干脆,连唾手可得的战利品都不愿争抢。
坤帖木儿冷哼一声:“胆小鬼。”嘴上虽轻蔑,心底却泛起隐忧。北平之行,真会出事吗?随即摇头否决:不可能,不过一个李武,即便他再强,能凭己之力击溃数十万大军?即便败了,总归懂得撤退。
……
蒙古诸部联盟营地,瓦剌部驻扎之地。马哈木归来,高声下令:“全体集合,即刻整军撤离大同!”
副将闻令匆忙赶来,不甘地道:“大汗,就这么空手而返?”
马哈木毫无动摇,振臂疾呼:“此乃天意,速行!”
马哈木语气笃定:"若李武率十万大军而来,我自然不会退。但他孤身赴约,必有诡计。我预感,若再不撤离,定会生变!"
话毕,他不再多言,果断下令:"莫要啰嗦,速整军备!"
副将低声咒骂了一句,随即无奈叹息,转身召集部队。
瓦剌军队迅速行动起来,但因人数庞大,一时难以完全集结。马哈木估算,至少需耗去大半天时间。然而,短暂的时间或许并无太大影响,难道短短半天,李武便能翻盘?
马哈木心中疑惑难解,莫名涌起不安。人世间最可怕者何物?答案无疑是未知。对马哈木而言,李武便是个不解之谜——深不可测,捉摸不定。虽不知其究竟如何,却深知绝非凡人。
李武为何敢于独闯京城?又凭什么无视他们数十万联军的威胁?这些问题令马哈木百思不得其解。从常理推断,单凭三万兵力,即便尽为精锐,也绝非敌手。
马哈木理智告诉他此事绝无可能,但直觉却反复警告,也许李武真的能做到。他暗自祈祷:"愿此次决断不出差错。"
一旦消息传来,若坤帖木儿等人真攻陷北京,后果不堪设想。不仅颜面扫地,更会在蒙古失去威望,甚至被取代。想到此,他不禁心绪起伏,萌生退意。但身为领袖,岂容动摇?他立即驱散杂念,协助部署军务。
……
马哈木正有序筹备撤军之际。+优/品+小!说+网? ·更-新·最!快+
坤帖木儿等人散会后,亲赴大同督战。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虽不及北京城重要,但城防等级不容小觑,乃中原首屈一指的要塞,驻守数万便足以抵御百万敌军围攻。
然而遗憾的是,大同精锐朵颜三卫尽被朱棣调往南方,如今城内仅剩五千左右士兵,多为老弱病残。即便如此,他们已成功抵挡蒙古诸部联军两日,几乎已达极限,伤亡过半。
若非敌人视汉人为死仇,破城必血洗全城,城中将士早已崩溃。“攻城!”坤帖木儿在中军激励士气,“大同城藏汉人数十万,财富无数,破城后所得皆归己有!”此言对士兵而言无异于号角。在重赏驱使下,蒙古士兵怒吼着发起一轮接一轮的攻势。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陷入死寂,绝望笼罩每一角落。家家闭门,老幼妇孺躲入地窖,壮年男子简单登记后领械备战。城中兵器有限,多数百姓仅得弯刀或农具充数,防护装备更是匮乏至极。十余万百姓分得一万副盔甲,穿戴杂乱不均,形同乌合之众。然而此刻,他们别无选择:要么拼死抵抗,要么坐以待毙,身后即是家园,无路可退。
城外集结的民兵,悉数守在蒙古诸部即将进攻的城门附近。
他们准备在城破后与士兵并肩作战,殊死抵抗。然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中,唯有对南方援军的期待支撑着他们的信念……
城楼上,景象惨烈至极,血腥味刺鼻,宛如地狱画卷。年轻战士们大多已身心俱疲,蒙古兵攻城时,他们只能机械般拉弓射箭;休憩时,则默默靠墙而坐。昔日的同僚多数已为国捐躯,起初他们还盼着燕王援军,如今却再无希望。从南京赶来至少需四五日,他们根本熬不到那时。
忽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寂静:“看那边!那是什么?”
众人抬头,无不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