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秀才毫不在意这些不友善的目光,只是抬眼望向城楼。+5,4`看¢书/ \首*发*只见蒙古各部攻势愈发凶猛,而城上的守军似乎已力不从心。
意识到事态严重,他急切地注视众人,傲慢地说:
"你们这么多人,号称十几万,怎么就搞成这样?那些外族快打进来了!你们这群废物,十几万人都守不住一座大同城?"
这两句话一出口,现场气氛更加诡异。所有人面露古怪之色,却没有生气,只是感到无奈。就连农夫也疑惑,这书生是不是脑袋出了问题?
若普通百姓真能对付外族军队,北方早已太平。中原王朝即便衰弱时也有几千万人口……
农夫虽气愤,却被旁人拉住,示意不要惹事。其他人反应更淡漠,只觉此人行为可笑,心情毫无波动。平时或许会与他争论几句,但现在生死攸关,谁还有闲情?
在秀才看来,众人的沉默是消极怠战的表现。他怒喝道:"别装听不见!大同若失守,我绝不轻饶!"
破城之后,大家都将陷入困境,又有谁会在意他是否安然无恙?
况且,大同能否守住,跟他有何干系?
他那副仿佛全世界都亏欠他的表情,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人忍不住出声质问刚刚提到的那个农夫。
“你认识这位秀才?”
农夫摇头道:“不认得,我只是一介草民,怎会结识文人雅士?”
话音刚落,目光便带上几分轻蔑。
“我不过是偶然撞见他罢了。”
为确保更多人听到,他特意提高了几分音量。
当察觉周围有不少人向“八八三”投来探寻的目光时,农夫继续说道:
“那时,我刚从都指挥使司领取兵器,正要赶往北门与众人一同守城。恰好见到这位秀才躲在小巷里,似经历过什么可怕之事。我是个粗人,不知如何安慰,便问他为何发呆。谁知,他竟无缘无故对我破口大骂。”
“我是粗人,不懂规矩,一时冲动便回骂了几句,并非真骂,只是说他胆小,不敢与**抗争。你们猜他反应如何?那秀才就像被踩到尾巴的猫一般,立刻暴怒。”
“呵,指着我就骂开了,说他的性命珍贵,与我们的贱命不同,岂能轻易赴死……”
说到这里,农夫停了下来。
原本对书生毫不关心的百姓,此刻也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虽无人开口,但那些眼神却比恶语更为刺骨,让书生浑身不适。
他愤然指着他道:“你这**,怎敢如此放肆?”
农夫冷笑一声:“怎么,做了还不许承认?”
“你你你……”
书生气得脸色发青,一时竟说不出话。
内心虽瞧不起这些平民,但他也重视名声。
如今被这农夫搅乱,他在大同还能有什么好名声?
怎能不恼?
就在此时,一位老者叹息道:
“都别争了,这时候还有闲心争吵?这般精力不如用来对付**吧。”
农夫叹道:“实不相瞒,家父及几位叔伯皆亡于抗元战场,所以我此生最痛恨的就是**,其次便是像他这样在国难当头仍胆怯偷生之人。”
“我贪生怕死?你这**,怎敢污蔑我的清白?”
读书人哪一个好面子?
书生听闻农夫之言,顿时勃然大怒。
双方气氛骤然紧张。
这时,老翁出面调解。
他对书生说:“公子,如今国难当头,何必为小事争执?他若惧战,你拿起武器,稍后与我们一起守城,谁还会说他胆怯?清者自清。”
老翁说话间,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走到近前。
他从腰间取出一柄剑,目光真诚地对书生说道:“先生,这是我父亲的剑,昨日父亲被杀害,我想复仇,所以带着它来到城门。,微?趣+小·说·网~ ′免*费_阅/读?能杀一个敌人便足矣,即便牺牲,也不会有遗憾。”
“但我认为,先生用此剑更有价值,因此愿意将剑赠予您,我自己只需一把菜刀即可。”
少年的出现让周围的大人们无不心生怜惜,守军们也纷纷低下了头。
老翁慈爱地摸了摸少年的头,又对书生说道:“剑乃君子之器,持剑杀敌,既可雪耻,亦无人会轻视于你。”
农夫也拍着胸膛保证:“如果你愿与我们一同守城,我立刻下跪向你赔罪,绝无反悔!”
四周,越来越多的百姓投来目光。
当书生与少年对视时,内心泛起惭愧之情,想要伸手接过那把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