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的士兵听到这话,心中震撼。.g¨u`g_e?b.o?o·k?.,c_o?m.
虽无多少学识,但哪听不出李武言语中的深意?
一个秀才,在他眼中竟毫无分量,更别提整个读书人群体。
特别是那句“扫扫这间屋子”,令人不寒而栗。
士兵头皮发麻,急忙想询问李武的身份。
然而李武抢先下令:
“将这公然阻挠军务且不知悔改的书生拖出去斩首。”
话音刚落,书生顿时慌了神。
终于意识到李武绝非寻常道士。
不敢直视李武,退后半步道:“我乃秀才,功名在身,你怎敢动我?”
李武本无意真的杀害此人,只是对此人毫不在意。
但对方步步紧逼,态度愈发傲慢。
这让李武十分不满。
读书人难道就能如此跋扈?
读书人难道就能看不起百姓?
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处死此人,以儆效尤。
“大人,他有功名在身,此事需上报请示才是……”
士兵为难开口,毕竟杀秀才须先革除功名,未经上级同意,难以执行。
“请示?”
李武似笑非笑,“你只管动手,无人敢责怪于你。”
士兵依旧迟疑,正欲询问李武身份。
城楼上守卫的数千明军整齐下楼,迅速列阵后齐齐单膝跪于李武身前。领头将领高呼:“国师大人,我军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出战!”此言一出,北门外的农夫、书生及众人都惊愕不已。
李武平静言道:“区区一介书生,我亦可轻易取其性命。”话毕,他眼中闪过寒光,飞剑瞬间斩落欲求饶的书生首级。
众人目睹这一幕,震惊于李武的传说身份。待他示意收敛尸身时,人们才回过神来。身旁士兵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跪拜认错,随后农夫亦紧随其后。
李武微笑安抚众人:“诸位无需多礼。”此刻的他与先前冷峻模样截然不同,神情亲切,令人如沐暖阳。百姓虽被他的威仪所摄,却仍感安心,最终缓缓起身。
李武目睹眼前一幕,微微皱眉,心中略感无奈。
对敌须冷峻如寒冬霜雪,绝不可存半分怜悯;于己方,则应温润似春日暖风,尤其对肩负大明基业的百姓更当如此。借用后世伟人之言,李武渴望与民亲近,但古代与现代毕竟存在差异。自答应成为朱元璋的国师起,昔日街头摆摊算命的李武已悄然远去。
他轻叹一声,摇摇头,转向农夫与守城士兵说道:“李某恕你们无罪。”随即挥手示意大同城守将打开城门。他施展御风之术率先冲出,身后数千骑兵紧随其后。
待李武离去,城内才有人缓缓站起。农夫惊叹:“我以为国师该像太祖那般威严,不曾想竟这般年轻。”士兵附和:“是啊,毫无架子,也不轻视我们这些小卒。”
忽然,有人低头啐了一口,愤然道:“此人罪有应得,竟敢辱骂李先生!”农夫也踢了那人一脚,怒斥:“死不足惜!他竟说出连不反抗都能被外族重用的混账话,真是汉奸走狗!”
……
蒙古各部节节败退,大同城内四五千将士随李武出击,展开一场激烈的围剿。守将策马追上李武,兴奋高呼:“敌军连营地都不顾,仓皇撤退,全赖李先生神威!”李武平静回应:“他们未及带走之物,本就是抢夺百姓所得,让他们狼狈逃窜不足为奇。”守将激动道:“话虽如此,但末将依然欣喜。原以为坚守大同已是天佑,岂料国师一到,形势逆转!”李武淡然道:“此刻莫要得意,待全歼敌军再庆祝。”
……
另一方向,数十里外,马哈木率十万大军急行北撤,力求尽快逃离大明地界,返回草原。途中甚至抛弃大量辎重,全军轻装疾进。队伍最前方,马哈木神色凝重,目光坚定。
马哈木带着几名副将策马前行,身旁一名副将气喘吁吁地问道:“大汗,您觉得坤帖木儿还能支撑多久?”
马哈木沉思片刻,答道:“大概两三天吧,但坤帖木儿绝不会轻易放弃,也许会硬撑到五六天。·3!3^y!u′e.d·u′.~c~o,m/”
副将低声嘀咕:“我看明天一早他们就会溃败撤退。”
马哈木摇头道:“不会这么简单,坤帖木儿可不是无能之辈。”
正说着,一名骑兵飞驰而来,高呼:“大汗!有消息传来!”
马哈木心中一紧,放缓马速,急切地询问:“是大同那边的情报吗?”
骑兵用力点头:“没错!”
话音未落,骑兵突然神情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