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之福!”

然而,正当众人欢欣鼓舞之时,一名锦衣卫匆匆闯入。

朱棣立刻收起笑意问:“何事?”

锦衣卫迟疑片刻,神情怪异。

“陛下,我们刚收到北方眼线的消息……”

朱棣看他这副模样,意识到可能出了什么不好的事。但蒙古诸部已被驱逐,还能有什么变故?

他满心疑惑,便下令:“直说即可,无需顾忌旁人。”

锦衣卫这才点头,开始讲述:

“陛下,探子回报,李先生初到大同时,处决了一位目中无人且扰乱军纪的书生,随后大同文人便指责李先生残暴专横。”

北方的文人群起指责李先生,甚至有人提议撰写文书,请求陛下免除他的国师职位,并要求他对天下文人就某事致歉。短短数日,此风潮席卷整个北方。

锦衣卫将此事汇报完毕后,书房内陷入一片寂静。最先打破沉默的是张玉,他性子急躁,听罢锦衣卫的话,拍案而起,愤怒斥责那些无端诽谤李先生之人。他自跟随朱棣起兵以来,便与李武多有往来,对其人品与能力极为钦佩。李武不仅武艺超群,更胸怀天下,一心为民。然而,近日却有北方文人恶意诋毁李武残暴不仁。

“李先生的确行事强硬。”这时,姚广孝开口说道,“但他所针对的只是敌人,那些欺压百姓的恶徒。”随即补充道,“即便是佛祖也有降魔的一面,李先生之举实则出于对百姓的保护。”

听到这里,张玉虽稍有释然,但仍愤愤不平,追问李武对此事的态度。锦衣卫回答说李先生似乎并未采取行动。张玉与姚广孝闻言均感疑惑,不知为何李先生选择隐忍。张玉遂请缨前往北平处理此事,却被朱棣劝阻。

朱棣面露难色,转向锦衣卫吩咐道:“把事情经过详细说来。”

锦衣卫领命后立即讲述起来。很快,众人得知书生在大同的行为后,皆怒不可遏。

朱棣同样震怒:“一个书生竟如此狂妄!父皇对他们确实仁慈了。”

姚广孝进言:“陛下,此事不可轻纵。”

张玉请求道:“陛下,让我前去解决此事。”

然而冷静下来的朱棣却否决了:“不必劳烦你。李先生一句话就能解决,但他并未行动,连我儿朱高炽也没出手,说明李先生无意对付这些文人。”

张玉疑惑:“为何李先生不除掉这些人?难道还惧怕他们?”

朱棣分析道:“李先生并非惧怕,而是顾忌他们背后的文官势力。”

此言一出,众人陷入沉思。

朱棣继续说道:“他们找茬绝非仅因李先生惩治书生,而是不满李先生朝堂言论,担忧他威胁到自身利益。”

众人听后心情更加沉重。

张玉愤慨:“难怪李先生按兵不动!但陛下,我们难道坐视不管?”

朱棣坚定摇头:“当然不行。李先生是靖难功臣、国师,但此事棘手,毕竟父皇时期定下的规矩不易更改。”

朱元璋虽鄙视文人,认为他们唯利是图,却不轻视教育,尤其开国初年为平衡权势,不得不倚重文官。

由此造成明朝文人地位极高,从书生的嚣张态度可见一斑。

朱棣欲惩治侮辱李武者轻而易举。

若要如此行事,便需违背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部分条款。

这极易授人把柄,刚登基便擅自更改先祖定下的规矩,会被视为不孝之举。

更让朱棣苦恼的是,一旦他亲自出手,绝非仅针对一人。

必须连带惩处一片人!

朱棣本不在意多杀几人,但这些人表面上并无重大过错。

若贸然杀害,后果将极为恶劣,还可能使其他地方的文人陷入恐慌,进而影响好不容易安定的局面。

此时,姚广孝显然察觉到了朱棣的顾虑,开口问道:

“此事确实棘手,不知陛下心中有何考量?”

朱棣沉默。

若以个人立场,他自会为李武出头,斩杀羞辱恩公之人。

然而身为皇帝,需顾及诸多。

举个简单例子,朱元璋在世时**无数,却令大明兴盛;而另一些**大肆屠戮,却导致王朝覆灭。

……

可见,**是一门艺术。

身为皇帝,在决定大规模杀戮前,必须审慎权衡利弊。

不只是上述原因,还有诸多复杂问题亟待深思熟虑。

例如,若诛杀文人,北方文臣势力必将削弱,武官则可能趁势崛起。

若武官滥用权力,引发的隐患或许比文人更甚……

“此事难以兼顾啊!”朱棣不禁

不想错过《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