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空印案
一下子抓了数万的官员,这一下子几乎是让当时的大明朝廷陷入了停摆的状态,只不过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从来不走寻常路,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想出了一个奇招。?o>鸿¢D÷特:¨,小(说/网@?¤ !追°?;最__t新:¥|章=?节[
就是让那些定了罪的官员,戴着镣铐继续留任,直到继任者出现,再继续刑法,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因此那是的大明的衙门中,便会有一种极为滑稽的场面,坐在公堂之上的御史,问案时铁面无情,而他脚上却戴着镣铐,因为他本人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还没找到下一任继任的官员,因此他就没有到处决的时间。
当周远将郭恒的始末说给朱元璋听时,他自然是又惊又怒,本以为这次的京营军饷的贪腐案已经算是恶劣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敢直接挪用税粮。
这个案子,若是运作得当的话,朱元璋完全可以借着这个由头直接把胡惟庸给捏死。
可是等周远说出这郭恒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便知道只怕希望不大了。
如今方才洪武三年,谁知道现在郭恒其人身在何处,说不得还没有参加科举,正在准备下周的秋试呢。¥小?说¥|¢宅=_ ¥?更*·新2|最-快3a(
是的,如今明朝已经开科了,下周就是秋试的日子,也是大明朝廷吸纳新鲜血液的日子。
这也是为何朱元璋今日因杀了几个贪官便如此焦急的原因之一,毕竟朝堂的风气若是清明,那这些新鲜血液腐坏的时间会大大的延长。
可若是贪腐成性,那么这群人,绝对会有样学样,此风便会愈演愈烈!
听完周远讲述的郭恒案,朱元璋便没了心气,因为现在的户部侍郎并不是郭恒,且朱元璋也不知道郭恒是什么时候进入朝堂的,就算是现在已经进了,多半也只是个芝麻大小的官,这能贪多少,远起不到轰动的地步。
好在这时,周远又开始讲起了空印案,这所谓空印,其实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按照明朝时的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
简单来说,就是后世会计的工作,出款进项,都要一一对得上,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天>禧-=&小?说#¨/网±′ ?更1e新^最1全)±
只不过,规定终究只是规定,放在现实中,肯定会有一些空子可以钻,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若是完全的按照规定,账册上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南地区尚好,毕竟离京师很近。
可是云贵、两广、晋陕、蜀地等地方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而历史上,朱元璋在发现这种行为之后,立刻便陷入了盛怒的状态,而朱元璋盛怒之后的后果,依照《逊志斋集·卷二一》所载:“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逮系御史狱,狱凡数百人,牵连近千。”
听起来似乎不多,毕竟比起蓝玉案和胡惟庸两个涉及数万的人数简直少的可怜,可其影响绝对深远。
只需要看一看洪武四大案发生的先后时间就会发现,空印案似乎是朱元璋第一次大规模的杀人。
或许正是因在空印案之后,朱元璋突然才发现,原来即便他杀了这么多官,这朝廷竟然依旧能运转下去,自此以后,所谓文官集团,对于朱元璋来说不过便是想杀就能杀的存在,再也没有任何砝码。
就算是自己名声臭了又如何,朝廷能够整顿吏治,百姓们能切实的得到好处,那就足够了。
不然,若是洪武后期时的朱元璋,在发现空印案这种欺罔行径,所死之人,绝对不可能只有这么几个。
历史上的朱元璋显然还是更加务实的,不像是现在,想要杀人还要顾及影响。
且事实上,这挂空印的传统,其实自宋朝时便已经存在,只不过历史上只有朱元璋才在乎罢了。
听完周远对空印案的讲述,其实一开始朱元璋也没反应过来,疑惑的想着,只是不过是挂个空印,又算得什么大案?
也不怪朱元璋与历史上的自己态度不同,而是他一时间没有意识到空印意味着什么,历史上对于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