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朱标讲课
白话文,其实在唐代时候便已经有了雏形,唐代佛教盛行,而当时的寺庙为了宣传佛教,用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百姓。!k\u?a`i+d+u·x?s?./n·e′t~
那时的僧侣走到大街上,就像是街头卖艺的艺人一般,一边画佛卡,一边将佛教故事用边说边唱的方式讲出来。
画佛卡被称为变相,而讲故事则称之为变文,这种形式后续则慢慢的演化为了鼓词和弹词。
甚至于,在唐代以前的汉魏和南北朝时期,都有人提倡过白话文的建议,那时候的士大夫说话不但要出口成章,更要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的骈文不但被格式束缚,有时候还容易词不达意。
所以当时便犹如倡议,文章书写要接近口语,表意自由,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
虽然不知为什么这个运动没有持续下去,但是还是有效果的,虽然现在的读书人写的东西依然讲究花团锦簇,但至少如今读书人平常说话的时候不用动辄之乎者也了……
而同样,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就有人提倡甚至身体力行的实践过,因此宋濂并未觉得报纸用白话文书写有什么不妥之处。>新^完=本??神`§站/1| ¨3已D[发?=布~¨最&&]新t章°¥节·1?
“宋先生真不觉得这白话文有不妥的地方?”
朱标闻言顿时一喜,其实他推广白话文对于他来说,还有一件很重要的意义!
朱元璋或许是想着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朱标却是想要让百姓们了解他天下大同的思想。
“老夫还用骗你个毛头小子?”宋濂佯作不满的说道,他从小看着朱标长大,算是朱标最亲近的几个长辈了,所以相处之间,倒是没必要在乎那些俗礼。
朱标听了,只是笑笑,随后又问道:“那不知道宋先生觉得这报纸可还有什么改进的意见?”
原本朱标只是随口问了一句,算是个客套话,然后就可以和宋濂探讨一下,能否在报纸上再添加一个板块,那就是有关周远所讲的天下大同的思想。
却不想宋濂还真有几分想法,开口言道:“你另一位老师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理论,我觉得很有启发,我便想着,此言应当说于天下读书人知,只是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法,或许可以将此言论一同写在这报纸之上。=*D0\0?·&小?说.?网%? ?~更°%新*最?快·×!”
宋濂所言,便是那一日李善长的侄子去周远的课堂上捣乱,然后周远以一套格物致知的理论,从儒学的角度上将其辩驳,然后此番言乱便流传到了宋濂的耳中。
朱标闻言稍微愣了一下,随后急忙开口说道:“宋先生所言极是,先生若是有意,自可在报纸上连载物理的知识。”
这肯定是一件好事,越了解周远所教导的学识,朱标便越是觉得传统儒家学问的局限性,那既然如此,若是全天下的人都能学到周远教导的知识,那以后我大明百姓岂不是人人如仙?
就像是周老师所说,可依靠动车几个时辰之内从应天去往边疆,依靠轮船可去到世界对岸,还能验证这世界是不是真是个圆形。
更别说周远说的那些可以相隔千里都能见到对方容颜并交谈的视频电话,人类可以翱翔九天之上,甚至还能够登月了!
朱标不仅仅是对周远说的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向往,同样也对这样人人如仙的世界向往。
“物理?不是格物致知么?”
朱标想了许多,但是宋濂的关注点却不在此处,而是好奇朱标口中所说的新词,实际上就连格物致知他也是一知半解,毕竟他从来未去周远的课上听过,只是对周远对格物致知的解读让他觉得感兴趣而已。
他被周远的理论所折服,但却又不知具体的方法论。
朱标闻言也是一愣,这让他如何向宋濂解释?
他总不能从力学基础开始,而且他觉得就算是将这些东西讲了,恐怕宋濂也听不明白。
并不是朱标看不起宋濂的理解能力,而是他真的从头到尾学过,自然知道若是从未接触过的情况下,对于物理的理解将会又多么困难。
所以想了半天,朱标便决定效仿周远,用儒家的方式给宋濂理解便开口说道:“朱子曾云,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周老师讲过,这个物理,其实就是格物致知,是存乎于自然之中的道理,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假设、实验、论证等途径进行认知,而这个过程,就是格物,通过格物,知晓了物理,就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