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百零七章 犹豫

第二百零七章犹豫

这也是明朝科举的一点好处,那就是虽然强度颇高,但是却不折腾人,一场只考一天,只需要带个午饭就足够了。>-卡?卡?ˉ3小%?说פ网D? `]追¨\·最±新?章¨?节ˉ

但是清朝就相对有些恶心了,一场考试就要三天,不想要挨饿,考生甚至还要自己带炉子在考场里生火做饭,这也是为何清朝时多有科举考试时发生火灾的案件原因之一。

清末时期,陈独秀先生也是参加过科举的,在他日记中就记载过曾经科举考试时,自己是连着吃了三天半生不熟的挂面,都是自己烧水、自己煮面,随便伴点啥酱料就囫囵吞到肚子里。

这还不算,刚刚也说过清朝科举时,因考生带炉子引发火灾之时,有一段时期对此还有过限制。

那一考就考三天,带现成的肯定不现实,但是也不能就这么饿着,考生也就和那黑小子一样,只能带些馕饼馒头之类的东西。

天热的时候还好,虽然最后一天这些东西容易坏,但左右不过饿一天。

但是天冷的时候,那馕饼和馒头硬的就跟个石头一样,年轻的泡点热茶也算是能化开,碰上那些上了岁数的考生,一场考试下去,中没中举人不说,反正牙齿是要被崩没几个……

郭开吃完了饭,便继续开始写八股文,不紧不慢,待得下午之时,终于做到了最后一道题,

一般来说,科举试题,前半为《四书》后半则为《五经》但是总有例外之时,便比如这原本属于《五经》的最后一题,考的却是《列子·汤问》中的两则故事。_?e小?说¤Ce_M[:1S.* ~);无?错°内,容(

《两小儿辩日》以及《偃师献技》。

这一题,便算是又难又刁钻了,《两小儿辩日》不必再多说,大抵是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远近,最后请教孔子,而孔子答不上来的故事。

而《偃师献技》讲的就是一个人制作出了一个会唱歌跳舞的假人,献给穆王。

然后穆王仔细一看,感到非常惊讶,这个假人的形态外貌,一举一动,竟和真人一模一样,而且还真的能动,顿时怀疑这是个真人假扮的。

原本穆王就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然后又发现那个假人又用色眯眯的眼睛挑逗穆王左右的嫔妃,穆王立刻大怒,立刻命人把制作假人的偃师推出去斩首。

偃师吓慌了,赶紧抓住那个还在卖弄风情的假人,拧下他的脑袋,剖开他的胸膛,扯断他的手脚,给穆王看,原来都是用一些皮革、木块、胶、漆等材料制成的。^x~k¢a~n?s*h?u¨w¢u/.·c^o`m^

然后等偃师重新把这些东西装回去,那个假人又开始出现了那种色眯眯的眼神。

穆王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是误会了偃师,然后给了赏赐。

这两则故事出现在科举的考试里,真要是没读过《列子》的人肯定要抓瞎,但郭开是读过的,毕竟《列子》虽然在科举中算是冷门书籍,但是论流传度来说,却一点也不冷门。

只是这两个故事该如何破题,却又成了难题,郭开思来想去,这《两小儿辩日》倒是好解,无非就是说要向孔子学习,那怕是面对两个小孩,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那《偃师献技》呢?

能从这里面悟出来什么道理?

放在后世的角度看,这个偃师的假人,多半是木偶戏加上一些魔术师类似的手段,造成的以假乱真。

可是放在科举考试的角度上,又能从这篇文章里琢磨出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制作假人的技师真厉害?

这不是扯淡么,所以郭开思来想去,觉得或许该在穆王身上下手,应该批判作为君主的穆王,在不搞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就枉造杀孽,作为臣子的自己应该及时劝阻!

想通解题思路,郭开顿时文如泉涌,十分流畅的写完这一篇,此时整张试卷写完,已经是申时,大概是下午三四点的样子,郭开又用了半个时辰,将七篇文章润色一番,进行少许的细节修改,这才开始誊抄到正式答题卷上。

只是当抄到最后一篇时,郭开突然眉头紧皱,他突然想起来这几日在报纸上所看的‘格物致知’。

然后又一次审视了一遍《列子·汤问》里的两个故事,眉头是越皱越紧,眼睛里却是渐渐开始有了光亮。

或许……

或许他的解题思路是错的?

这两个故事,有可能真正想要问的是……是求知欲?

因求知,而格物,方能弄清楚原委,而不是一定要在这种事情上,非要找到能

不想错过《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