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劝说
此时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东瀛还有许多独立的割据势力,使得国内战争日益频繁。′4`2`k*a^n_s,h?u?.¨c/o+m/
这便使得东瀛境内的那些斗争失败者、无田无产的浪人、低层武士,往往带上部属或者是十几个浪人结伙成群的往元朝沿海跑,肆意抢掠沿海一带,给沿海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失。
哪怕已经改朝换代,坐天下的换成了朱元璋,那些倭寇们又不会管你皇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反正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有军队来了就打,如果打不过逃往海外,待军队退了就卷土重来,或者是干脆换个地方接着抢,反正这么长的海岸线,就算是大明的军队再扩张个一倍,那也不可能防的过来!。
更严重的是,此时本地海盗、走私商人也加入了倭寇的团伙,或者假冒倭寇抢劫过往船只和沿海百姓。
换下衣服他们就是大明人,难以辨认出还有另一层身份,因而倭寇总是灭不完,这给大明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负担。
正是因此,朱元璋的重心肯定还是要放在北方,但是沿海又不能不管,索性就直接一刀切,把海给禁了,这举措对于断绝倭寇,确实起到了很强的效果。.w·o*d+e?s+c.w?..c\o\m.
而且在制定海禁政策时,朱元璋尚且还没有意识到商人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对于商人的态度还是打压为主,恰好这海禁还可以阻止商人的发展,将所有平民控制在大明的土地上,十分有效的达到重农抑商的效果。
所以在大明初建,在朱元璋看来,这海禁,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甚至因为受到历史局限,切前面有忽必烈征讨东瀛失败的例子在前,朱元璋甚至还将东瀛列为不征之国,免得后世子孙穷兵黩武,影响国本。
至于禁海的其二原因,便是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残部,在被朱元璋几次清缴之后,中原他们是待不下去了,北方又是蒙古人占据着,且朱元璋早晚要打过去,索性这群人,直接就跑去了南洋,并且时刻图谋反攻。
这也是自然之事,尤其是张士诚的残部,只因为张士诚他本人在其起事之前,还就是个贩卖私盐之人,手下的将领也多是之前一同在海上讨生活的人,平日里多少也会客串些海贼的活,非常熟悉海上的情况,战败之后,自然而然的便退回海上,再谋大计。a:5D4.看¥书%?D -{?追D最?新1_章a\°节§:
而朱元璋虽然不怕这些手下败将,却也是不想在徒添麻烦,索性直接一刀切,禁海了事。
事实上,后世大批的南洋人,其实都是当时元末明初的那些落败者的后裔。
以上种种,都让朱元璋觉得没有半点解除海禁的理由,所以面对李景隆的问题时,朱元璋才显得有些不解,为什么好好的,李景隆却突然会问他开海的问题。
只不过面对朱元璋的疑惑,李景隆却又是一脸理所当然的回答道:“开海当然是为了大明千万百姓,在海外取利!”
听闻此言,朱元璋却是突然哈哈大笑言道:“我大明地大物博,等到将高丽和辽东尽数手下,再将那群蒙古鞑子赶尽杀绝,整个北方都成为我大明疆土,这么大的地方,难道还养不活我大明百姓么,还需要去海外取利,费心思开海么?”
“至于取利一事,呵呵,说起来还真是要计你小子一功,现在朝廷可是半点都不缺钱,过几日和你爹说一声,便去户部报道吧,朕相信你小子!”
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朱元璋简直是眉开眼笑的状态,但是这也不怪他,实在是穷惯了,还真没体验过这么富裕的日子。
几个月前朱元璋还在为国库的事情发愁,毕竟那时候的国库真是比朱元璋身上的衣服都干净,他朱元璋还想着北伐,可是打仗,总需要有钱才行,而现在,别说是国库了,就连他朱元璋的私人腰包,都被报纸和李景隆的球赛所带来的收益养的鼓鼓的
听着朱元璋的话,李景隆顿时一阵无语,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帮着朱元璋赚到了钱,反而还成了他的阻碍了。
至于朱元璋这种他大明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想法,也实属正常,明清时期的禁海,除了倭寇和其他的外部因素以外,这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思想也是一大原因。
但问题是,至少在洪武时期,这种想法还真就没有什么问题。
东瀛那边还在内乱,沿海其余小国,只怕此时还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阶段。
美洲非洲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恐怕连正经的文明都没有演化出来,此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