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百四十五章 惶恐的刘伯温

第二百四十五章惶恐的刘伯温

周远所教的学生不少,朱元璋也私下里考教过,基本上可以确认,这些人全都是未来大明的栋梁之才。??看?&t书!屋?D?小¥说¨3网¤£ *最|?$新(章?节`,更2?!新?*′快e@

不仅仅是陈启光这种优秀学生,就连吴伯宗这种,都已经自认没有天分的,其实在朱元璋的眼中,那也远胜过如今他大明朝堂上这群碌碌无为不思进取之人!

只不过,这些人如今现在还需要和周远学习,朱元璋也知道,此时让他们进入朝堂,无异于是在杀鸡取卵,但是朱元璋此时恰恰便又是缺人之时。

所以,刘伯温自然而然便是朱元璋最佳的选择!

其实历史上,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真的不算是太过重视。

如果说是以在后世的名声流传的广泛程度来定论的话,刘伯温或许才是洪武年间第一文臣,李善长好像是和他提鞋都不配。

毕竟在这些民间传闻中,刘伯温甚至都已经是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了,甚至还能精准预言未来,这样的人物那怕不是个神仙那至少也是个半仙。\j*i?a,n`g\l?i¨y`i*b¨a\.·c`o¨m¢

只不过历史又不是神话故事,现实就是,如今的李善长乃是韩国公,位列六公之首,就连徐达、常遇春之流都也只能排在他的屁股后面。

而刘伯温,却只被朱元璋封了一个诚意伯,甚至于连个侯爵都不是。

这是因为刘伯温能力不如李善长么?

那倒也是不是,李善长确是是劳苦功高才能出众,但刘伯温的功劳和才能却也不小,二人之间即便是有差距,却也不至于一个是六公之首,一个只能被封一个小小的伯爵。

对于刘伯温的才华体现的最直观的一次,大概便是再其辅佐了朱元璋后,给朱元璋献上的第一策便是:“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意思就是张士诚反元,又降元心性不定,认为张士诚是个保守并且采取守势的人,不用担心,而陈友谅劫持主公,威胁下属,得来的名号,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在这二者之间,先灭了陈友谅,然后张士诚势单力薄,自然不再是朱元璋对手。£¥如}¥文¤网· ?<免>D费{阅·D#读1-

这段话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将当时的天下大势,乃至于朱元璋军接下来的最佳动向,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堪称是朱元璋与刘伯温版本的隆中对。

其实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在后勤和内政的事情上或许比不上李善长,但是在军事和局势的分析上,却是远强于李善长。

而对于统治者的朱元璋来说,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正好可以互补,二人成为朱元璋的左右手,相互之间还可以制衡,但朱元璋却偏偏更信任和重视李善长,反而冷落了刘伯温。

这当然不是因为李善长更精通拍马屁,朱元璋也不是一个吃这套的皇帝!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刘伯温乃是元臣。

且与同是元臣的胡惟庸不同,胡惟庸当时在元朝不过就是一地县令,但那时候的刘伯温已经做到了江浙省元帅府都事,这已经是相当于是元廷的封疆大吏了,当时整个元廷,身为纯汉人的官职,他也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刘伯温也不是在朱元璋起事后主动投靠,还是朱元璋派人把他给抓到营帐里,形式比人强,这才不得不投身朱元璋。

事实上,刘伯温是一个很纯粹的读书人,这种纯粹和醉心学问的宋濂还不同,刘伯温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

刘伯温祖上乃是明文望族,他这一脉乃是宋朝的大将刘光世传下来的,其曾祖父和祖父在宋朝皆都是当时的大官,到了他父亲这一代,也是元朝一州县的教谕。

出身如此,这便也导致刘伯温其实并不在乎是谁在坐天下,他只是来当官的,至于龙椅上坐着的究竟是蒙古人还是汉人他根本不在乎。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元廷将他任命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的时候,恰好有起义军在江南地区横行,当时元廷的中书左丞左丞帖里帖木儿欲招安起义军首领,刘伯温则认为对方为首犯,不诛无以惩后。

以后世的角度来说,刘伯温此举倒也不算什么,但是在现在民族尚未大融合,汉蒙之间相互有着血海深仇的时代,刘伯温此举,乃是妥妥的汉奸行径。

虽然朱元璋表面上没有说过什么,但是打下来天下后,就将刘伯温冷落的态度,其实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是

不想错过《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