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情况
情况便是如此,为何封建时期的皇帝大多不愿意自己治下民众大规模的迁徙,原因就在于当众多百姓聚集在一起后,很容易生出不可控制的乱子。?y\o,u¨p/i^n,x,s~w..,c*o?m*
现在就是这一群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户们组成的匪贼,不可能有什么高明的见识,只有一种最朴素的想法,那就是觉得既然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那便干脆直接落草,而后便让其他人也活不下去,没有什么循环持续发展的想法,一抢而尽,抢钱,抢粮,抢女人,不把东西搬空了根本不会走。
而抢完之后,自然会有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最后又只能加入匪贼,就这样的在周围的州县这么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也是为何短短几天之内,这太原府的匪贼突然就多了这么多的原因。
如果这几千之数的匪贼不快速清缴,这个数字还会成指数级的翻倍上涨。
而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则是更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
更恐怖的是,朱棣知道这群匪贼的背后似乎还有几个蒙古人,若是事情闹得大了,很有可能像是元末时那样,再度掀起造反。?o>鸿¢D÷特:¨,小(说/网@?¤ !追°?;最__t新:¥|章=?节[
听着那同知说完,朱棣又是愤恨的踹了一脚,他可不信这同知是无辜的,如果那柯大同是主犯,他也绝对逃不脱干系!
“燕王殿下,莫要冲动啊!”
何奎看着朱棣这愤怒的样子,心中暗叫不好,倒不是怕朱棣把那同知给踢死了,更怕的是朱棣真就听了瞿通和沐英的建议,明知道这群贼匪数量众多,还是要去娇媚,因此急忙劝了一声,但朱棣实则已经打好了主意。
这场仗,他得打,而且还要快点打!
不仅仅是他想要证明自己,更多的他清楚,等他返回应天禀告,然后朝廷在下令派兵平叛,这一来一回少说三五天的时间。
而这三五天的时间,完全足够对方的人数再翻上两三倍了,到时候整个太原府恐怕到处都是匪贼,不,若是真到了那个时候,或许就该称其为叛军了!
“何监军不要再劝了,若是事不可为,我自当退兵,但是现在总归还是要试一试的!”
何奎见状,只得叹息一声,他知道这是劝不动了,只得说道:“那既然如此,我便先替燕王殿下您行使权力,将那太原府知府柯大同,连同太原府衙一干官员缉拿关押,等候圣上发落!”
“不用发落了,只可砍了头,给我挂在城墙外面!”
说话时朱棣双眼血红,杀气腾腾的说着,说到底,这事的罪魁祸首甚是不是挑头的蒙古人,而是这群大明的蛀虫。o三?叶{′屋^μ !首¤发·
要不是这些人一开始只想着从百姓手里捞民脂民膏,要不是这些人欺上瞒下,那会有这么多百姓流离失所,只能落草为寇?
这一夜,所有人都没有睡,何奎的行动效率很快,带着那几名带过来名义上是监军,实际上是保护朱棣人身安全的军中好手,直接将太原府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员抓了大半,先是砍了知府柯大同的人头挂在城墙上,并发布告示,讲明情况,再连夜审讯其余官员。
而朱棣这边,则是加紧收集匪寇的情报,一夜过去,朱棣也总算是弄清楚了如今这个太原府匪灾的情况。
情况比朱棣所想象的还要严峻的多,那群匪贼早就已经成了气候,不只满足于抢几个村落,而是敢去攻打县城,还真让他们打下来了。
方山县便被攻陷,知县宿迁率众巷战,重伤不退,县尉臧志伟带着县兵和衙役们反扑,擒斩数十人,但依旧寡不敌众,被匪寇攻占了方山县,将县中百姓财货粮食抢了个干净不说。
抢完了东西甚至还没走,而是直接将整个方山县给占了,把县衙当成聚义堂,只不过贼首不是朱棣想象中的蒙古人,而是一个叫关中兴的汉人。
没人知道其来历,就是自称乃是壮缪侯关羽的后人,这肯定是假的,毕竟武圣后人大多都在蜀中,怎么会千里迢迢跑到太原来当山大王。
但是那关中兴既然要借关羽名头,显然所图甚大,直接把那方山县当成了根据地,手下贼兵分成五股分派出去,继续四处作乱搜集粮食和人口。
是的,这人已经不满足于活不下去的农户主动投靠了,而是直接把百姓们裹挟过来,到时候就算你不想落草,那也没有办法了!
待得第二天,突然又有新的情报出现,说是这群贼匪的势力再度膨胀,阳曲县外突然又冒出来近两千之数的匪贼。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人竟然都不是关中兴的人,而是